“老朱,那我再问你,你认为一个皇帝,是摒弃掉七情六欲好,还是完全理性好?”
朱棣手指在桌子上有节奏的敲击着,这个问题他感觉自己还真不好回答。
对于久经沙场的他来说,战场上处理军情,需要做到的就是沉下心来,完全理性的分析。
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显然,
这样的回答他感觉有些不对,可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说道:
“理性!但我总感觉这样说,又有一点不对……”
陈羽笑着摇了摇头,“当然不对,因为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人是理性与感性共存!”
“当然,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是感性的,可人还是理性的,但人终究是感性的!”
朱棣:“???”
听着这如同绕口令一般的话,着实让他脑子感觉有些浆糊。
若不是知道此句话的前因后果,他还以为陈兄弟打算给他讲一个笑话,用来活跃气氛。
陈羽见老朱一脸的疑惑,当即解释道:
“这个定义不难理解,人从本质上是感性的,情感与本能是行为的原始驱动力。比如面对危险时本能的恐惧、看到美好事物时自然的愉悦,这些感性反应先于理性思考。”
“同时,人也是理性的,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规则,能够用逻辑、分析和克制本能,让行为更符合长远利益与社会规范。”
“然而,理性更多是辅助决策的工具,无法真正主宰人的行为与价值判断。在极端情境、重大抉择或深层价值追求中,最终左右人类选择的依然是感性!”
“比如灾难时本能的求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获取,都证明了人终究是感性的。”
“老朱,这样说你理解了吗?”
朱棣一愣,随后一脸茫然的摇了摇头。
他感觉这一番话,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或许,
让姚广孝前来更为合适。
陈羽挠了挠头,直接了当的说道:
“你不妨这样理解:倘若没有感性作为根基,人便无法理性地行事,最终只会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若将这种情形套用到皇帝与信奉程朱理学的大臣身上,皇帝在这种思想的浸染下,终将成为傀儡。表面上握有权力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但暗中却处处受困于程朱理学的框架。”
“只能在固定的框架中治国,能好吗?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框架还是人为加上去的!”
理学自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了这个弊端。
说再多,无外乎就是让你听他的话。
皇帝的视角,程朱理学是在指挥皇帝;
在百姓的视界,不过只是一群五谷不识的人,在废话连篇的“劝农”,口中说着农业乃国家之大事,自己却兼并土地,压榨百姓。
到了亡国的时候,甚至还怒骂这些百姓们没有忠臣爱国之心,为了一口粮食就造反起义……
程朱理学虽隐含隐患,所幸发展节奏相对和缓。
然而到了明朝,它已彻底演变为“王朝意识形态”,被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至清朝时,其影响力更是登峰造极。
这种思想统治带来的后果显着,明朝末年国家危亡之际,尚有百姓基于本能的情感驱动起身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