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帮助大夫提早发现胃里、肺里的病灶,让诊治更精准对症,不用再靠把脉瞎猜;
还能减少开腹探查的风险,大幅提升诊疗效率。
同时,他盯着玻璃光纤细如发丝的直径,又进一步提出构想:
“既然能进腔道,能不能做得更细,尝试用于血管与神经探入?”
比如顺着血管伸进去,能及时检测出血管内的脂肪堆积情况,尽早发现动脉斑块,从根源上帮助解决动脉粥样硬化这类容易致命的病症;
探入神经附近,还能辅助判断神经损伤位置,比传统的按压检查精准得多。
医科接到这个建议后,眼睛都亮了,立刻成立了“光纤医疗研究室”,抽调了外科、内科的骨干大夫,再搭配材料科的工匠,大批人员投入其中,光是画内窥镜的设计图就熬了好几个通宵,为大明医疗事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一动态很快传到了器械科,大匠们主动找上门:
“医科要是想开展体内微创手术,需要的细头手术刀、微型止血钳这些专用器械,我们器械科能全力研发支持,保证做得又小又好用。”
甚至有人顺着“体内探查与修复”的思路发散,盯着之前用过的簧片结构管网琢磨:
这管网又细又有弹性,能不能改造一下,做血管或神经的接续装置?
要是血管断了,用管网套在两端对接,说不定能帮着血管愈合——
这想法已隐隐触及现代“血管支架”的雏形。
朱有建听说后特意去器械科了解,听完反倒颇为吃惊:
因为器械科的思路比他还激进,大匠们拿着血管模型解释:
“要是血管出现大面积堵塞,没必要费劲修复,直接把堵塞的那段前后截断,用我们做的脉络管路接上去改道,血流不就通了?”
还首次提出“生物胶”的概念,认为可以从动物的蹄筋、鱼鳔里提取成分,熬制成能和人体组织贴合的胶,用它实现血管的无缝接续,比针线缝合更安全。
物理科的不少大员听说器械科的构想后,都主动找上门交流,纷纷给予肯定——
他们拿着力学计算数据分析,认为铝钢管路的抗压性、生物胶的贴合度都有理论支撑,这些技术完全有可能实现。
甚至有人受此启发,已经在同步研究骨头关节膜片的替代方案,采用的是从动物组织里提取细胞的生物培养技术。
这事还引来了农科研究员主动加入,他们熟悉各类营养液配比,专门调配出能让骨膜细胞快速生长的生物适配营养液,目前针对兔子、山羊的骨膜培养实验已经在无菌工坊里启动,每天都有人盯着记录生长变化情况。
作为这一切技术连锁反应的“发起人”,朱有建反倒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他最初不过是想给士兵们弄一块更抗揍、更轻便的排盾,如今防住歼城炮的簧片波浪板是做出来了;
却意外催生出重工领域的船用板材、建工领域的道床材料、医科领域的防护板材,这发展方向拐了好几个弯,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让他对着满桌的技术报告,都不知该说“没想到”还是“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