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巧的是,他这周还没想好给神谕会演讲该说什么话题,这下“利用阳光取热”刚好成了方向——
想到这儿,朱有建反倒有点小开心,觉得这真是赶巧了,省得自己再费脑子琢磨。
这边刘之春的事还没理顺,建工坊那边先动了起来。
工匠们从簧片结构波浪板的“轻便又抗压”里得到启发,开始研究道床改良——
之前的铁轨道床用混凝土结构预制板铺就,容易下陷变形,他们想把波浪板的中空结构用到道床里,增强承重性;
顺着这思路,又琢磨起混凝土预制板,也可以使用这种结构体,打算提前在工坊做好带卡槽的板体,运到现场直接用于实验。
与此同时,玻璃纤维结构板也迎来了突破性进展——
多亏了阳明学派的学子们“钻牛角尖”的韧劲,对着“怎么让玻璃纤维更坚韧、不易断”的问题死磕了许久,硬是把粘合剂配比的技术瓶颈给突破了,现在做出的玻璃纤维板,强度比之前提高了两倍。
同样取得突破的还有玻璃纤维绳,工部的方云球对此格外上心,从材料筛选到编织工艺,全程热切参与。
某天他试着把光透过玻璃纤维绳照射,意外发现光线能顺着绳子传播,不会散掉,竟误打误撞搞出了光纤传播技术。
他当即来了兴致,已经着手往“远望筒”的方向研发——
想做个能通过光纤望远的装置,至于最终能不能成,还得等后续反复试验才能知道。
朱有建倒是知道光纤这东西厉害,能传播通讯信号和网络数据,可具体是靠什么原理让光沿着纤维走、不泄露出去,他前世没关注过这些技术细节;
这会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在心里暗叹方云球运气好,误打误撞摸到了好东西。
方云球没等别人琢磨光纤的其他用处,先试着把玻璃纤维用在了显微镜上:
他把五股细如发丝的玻璃丝编为一组,外层裹上一层薄橡胶防磨损,再将五组这样的单元整合起来,做成显微镜的光学组件。
没想到这方法真成了——
改造后的显微镜,体积比之前缩小了一半,能揣在怀里带走,放大倍数还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连昆虫翅膀上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玻璃光纤用作物镜采光的实验成功前,朱有建对技术细节一知半解,没法给出具体建议;
可实验一成,他脑子里的现代医疗知识立刻活了过来,当场就想到了新方向——
内窥镜的应用。
他特意找医科的人讲解:
“把玻璃光纤做成细长的管子,前端装个小镜片,从人的口鼻或其他自然腔道伸进去,就能看到体内的器官情况。”
还强调这东西用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