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
中央领导董必武视察三门峡后,也欣然命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竟使三门峡截淹,鬼神闭死在河州。
淘淘黄汛为人害,从此驯良不再愁。
……
古云圣出则河清,今日治河尽圣人,
筑坝溢洪多巧干,河清可俟果然真。
毛泽东“圣人出,黄河清”的“想法”与附和他的“想法”的那些言论诗词遭到了后人如此评说:1949年后的激情与浪漫情怀,无孔不入地渗入到每一个领域,从而削弱了技术论证上的科学氛围与严谨态度。从共和国的最高领袖到亲历其事的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都希望三门峡工程能实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黄河清”的梦想,满足“圣人出,黄河清”的浪漫幻想。经济技术目标中又以发电为主——三门峡一个大坝的装机容量相当于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毛泽东认为 “苏维埃加电气化就等于共产主义”,有了电,中国离共产主义自然就不远了。在善良的动机所汇聚而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所激发出来的主观能动性面前,黄河在水文、泥沙、生态和人类影响活动方面所具有的复杂性被淡化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规律也被漠视。
问题的关键还不止这些,当时正逢新中国成立,全国从上到下意气风发,有一股能量要宣泄,或者说人们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要创造奇迹,那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农业在放亩产万斤的卫星,工业在大炼钢铁。水利部和黄委会当然也要有大作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迅速上马三门峡工程成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于是,一个失败的三门峡水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回天无术,空悲切
人们常以远古时代治水的历史来衡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在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鲧以“堵”、“拦”的方法治水,结果治得天下洪水泛滥。他的儿子禹用“疏”、 “导”之法治水,天下江河安澜。人们由此得出结论:黄河是条“一斗水,泥沙居七”的多泥沙河流,用建水库大坝来拦水蓄沙,实现黄河清的目标,这一工程措施极其错误——它和大禹治水的原则背道而驰,不是“疏”、“导”,而是采用鲧的“堵”、“拦”之法,以此法治水,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有人曾试图阻止这出悲剧的发生——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便是其中之一。
辛亥革命前夜的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在现上海浦东市区的一个名门世家。其父黄炎培系前清举人,早年加入同盟会,饱学多思,正直不阿,曾因不满于袁世凯和蒋介石而拒绝在他们治下做官。解放后,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黄万里乃黄炎培的第三子,中学毕业那一年,因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在美国留学的博士论文为《从孩子学习中最有兴趣的科目考查出其日后应长期从事的专业》,黄炎培便请其考查黄万里今后之所宜,结论是宜专习文学。其父却让他先后入无锡实业学校、唐山交通大学学桥梁工程。
1931 年长江、汉水泛滥,水淹武汉三镇100天,湖北省云梦县一夜间淹没县城,七万生命被洪水卷走。1933年,黄河水灾,大堤决口十余处,人财物无法计算。年轻的黄万里深受震撼,决心改学水利,以拯救农民为己志。1934年初,黄万里赴美国留学,从天文、地质、气象、气候等各基础科学学起。1935年获康乃尔大学硕士。1947年,黄万里任甘肃省水利局长,此间,他从长江走向黄河。从此,“因其对黄河之水,黄河之沙的独特理解,他的生命历程与九曲黄河缠结在一起,浓得化不开(徐刚《黄河万里独行客——记黄万里》语)。
黄万里的学生党治国回忆自己的老师:“身材高大,宽肩厚背,西装笔挺,两眼放着真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