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什么是大迁徙 > 第50部分(第2页)

第50部分(第2页)

一次,望着巨浪翻滚的黄河,毛泽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治理开发黄河之心跃然之上。

从毛泽东视察时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叱咤风云、驾驭并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对神圣而又神秘的母亲河黄河,既充满了崇敬、理解和厚爱,又有一种想征服利用黄河,造福于民的豪情壮志——尽管他知道实现这种“壮志”的难度,尽管他无法像面对其它江河那样挥笔写下一定要根治黄河的豪言,但他又无法放弃治理黄河的雄心大略——在黄河边,他曾一诺千金:“全国解放后,我们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

这一诺言使他梦牵魂绕,也引得后人评说纷纷。

多年以后,三门峡规划的失误成为人们反思探讨的一个课题。苏联专家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当时缺乏经验与认知成为一个共同的理由。

不过;也有人能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不是自己有强烈的主观愿望,苏联专家的方案是不会如此迅速地被接受。事实确实如此,有人认为,毛泽东主席治黄的迫切心情里,参杂着太多政治的因素。自古以来,治黄成败,往往成为史家评判诸朝政绩的重要指标,这种“潜规则”更给三门峡工程赋予了浓烈的政治色彩。毛泽东当然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圣人出,黄河清”这样辉煌的一笔——几年后,他的 “想法”终于通过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的报告讲了出来,“我们不需要几百年,只需几十年,就可以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在整个黄土区域生效;并且只要六年,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以后,就可以看到黄河下游的河水基本上变清。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不要多久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所梦想的这一天——看到黄河清!

邓子恢的报告赢得了掌声如潮,也赢得了文人墨客的喝彩附和。郭沫若评价三门峡大坝工程是一部“动地惊天之史诗”。那个时代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则激情澎湃地写下了《三门峡——梳妆台》,他豪言壮语般的诗句,对三门峡工程的讴歌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河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