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高度的精神文明需要有优秀的文化予以滋润。
然而,一种优秀的文化要想为社会大众所接纳,它首先就要贴近人们的生活。
走进人们的生活,最终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徐久远在这一个月有余的日子,对佛这一种文代有着很多自己的体会。
徐久远觉得大多数人包括他自己,都曾有一种认识,以为佛教、寺院、出家人是一体的。
谈佛教,就会涉及到寺院;谈佛教,就会想到出家人。
这一方面徐久远觉得应该值得庆幸,因为正是有了出家人,也正是有了寺院,
佛教才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相当完整地流淌到着。
(虽然在徐久远那个时代,除了流传下来的佛经等有关资料外,佛几乎己经销声匿迹,别说僧侣,就连寺庙都消失了,但这并不妨碍徐久远对佛这一文化的学习、感悟。)
但另一方面,徐久远觉得佛教也不能仅局限于出家人和寺院。
她应是众生的佛教,是每个人的佛教。
所以不但是出家人需要佛法。
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也一样需要佛法的滋润,甚至是更需要。
于是,徐久远,作为一个出家人。
他觉得要有这样子的一种责任。
当社会动荡不安时,他能救济贫弱。
当社会物欲横流时,他又能给迷茫的大众带来一股清凉解脱的气息。
不过,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骨气,这种骨气能让人不向邪恶低头。
做到这一点,也需要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又能让人不流于世俗。
徐久远正是通过一个月有余的出家的生活。
察觉到寺庙是可以孕育这种骨气与气质的。
而且不断与世俗的接触与融合又可以让它得以滋长。
所以,徐久远一直觉得很是幸运。
幸运能参加诗人计划,能有机会在这浩瀚的时光中旅行。
幸运能遇到这旅行中所有的人和事,幸运他还能自由地感悟参详这一切。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虽然徐久远的这一番感悟,算不上是什么庄皇大道。
甚至于其中错漏之处多多。
但他终归是在这千江水中找到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月。
找到他自己的佛心:宽容和思考。
宽容所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