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角落里低声诵读古兰经,那声音缠绵而悠长,仿佛是在与远古对话。即便我听不懂每一个字,但那情绪已然穿透语言,直达心底。
我闭上眼,聆听着神圣之音在穹顶中回旋,仿佛整个宇宙都沉静在一个祈祷的音节之中。
我在《地球交响曲》写道:“利雅得的夜不是寂静,而是低声祈祷者的涛声,温柔却坚定。”
当我走出寺门,夜幕已彻底降临。大地仍灼热,星光却清冷,我感觉自己像是跨越了现实与灵魂之间的一道门槛。
第二天,我参观了位于大学城内的“国王费萨尔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宛如一座知识的堡垒,外墙以厚重白石砌就,阳光下反射出干净的光泽。内部则异常凉爽安静,层层叠叠的书架如同城市中的密林。
我看到许多大学生席地而坐,翻阅史书与经籍,甚至还有一位盲眼青年正用指尖缓缓抚摸盲文书页。我靠近那书页,发现上面刻的是古兰经典段落,文字凹凸之间仿佛跳动着炽热的火光。
我轻声写道:“利雅得之火,不全靠油田,也燃烧在知识的指尖。”
在一间讲堂,我听到几位学生用阿拉伯语激烈讨论着某部中世纪医学文献的脚注,一位教授微笑着在旁引导。我虽然听不懂具体内容,但那种纯粹的求知热情,如同炽日下喷薄而出的泉水,照亮了我内心的一隅。
“你来这里,是为了信仰、文化,还是为了寻找答案?”一位戴眼镜的学生问我。
我沉思片刻:“是为了聆听另一个世界的心跳。”
他点头,递给我一页他笔记中抄录的诗句,我至今记得:
“若你在沙中行走,请勿惧渴,因为真正的绿洲,是懂得等待的心。”
我捧着那张纸,像握着一块刚从沙漠中拾起的石头,沉甸甸的,烫手,却真实。
清晨,我前往利雅得西郊的一片沙丘,那里是城市最后的边界。车窗外,从高楼到低矮民居,从繁华大道到尘土小路,一切在我眼中缓缓后退,最终归于一片赤金色的大地。
我赤脚踏入沙中,每一步都陷入柔软的世界。风掠过沙面,留下细致如绸的波纹,仿佛有人在这里抚琴。我站在最高的沙丘上,望向远方,那不远处正是我下一站——麦地那的方向。
就在我准备离开时,一位骑着骆驼的老者经过,远远朝我点头。他指了指地面,又指了指天。我微笑,似懂非懂,却感受到一种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默契。
我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子,任由它从指缝间滑落。那不是普通的尘土,而是一段民族、一种精神、一座城市的隐喻。
我写下此章的最后一句话:“利雅得是一块石头,沉稳、炽热,却因信念而闪光。”
翻开下一页的地图,那里,一道绿意正沿着沙漠生长而来。
麦地那——那是信仰的绿洲,是历史的低语,是灵魂走进静谧之门的地方。麦地那,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