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你想想,鱼儿们为什么要“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困在陆地上了呗!为什么被困在陆地上?泉水干了呗!由此可见,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那么,泉水不干,鱼儿们永远生活在水中,岂不更好?
□ 这倒也是。
■ 所以我曾经说,我无比敬重见义勇为的人,但决不希望人人都成为这样的英雄。因为一旦有见义勇为,就同时意味着或者有灾难,或者有犯罪。这是第一点。
□ 第二呢?
■ 再请你想想,鱼儿们这样相互用湿气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润,救得了对方吗?
□ 救不了。
■ 救得了自己吗?
□ 更救不了。
■ 既救不了别人,又救不了自己,又有多好呢?
□ 话不能这么说吧?你这样说,不觉得太势利、太功利了吗?没错,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能是既救不了对方,又救不了自己。但是,明明知道救不了,还要尽力去救,这样一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
■ 是很值得敬重。但在敬重之余,你难道不觉得心酸?请你想一想,困在陆地上的鱼,就算把所有的唾液都吐出来,又能有多少呢?我家屋檐下,曾经有一个鸟巢,里面有几只出生不久的小鸟。有一天,鸟爸爸和鸟妈妈出去觅食没有回来,天却突然变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那个鸟巢,真的是“风雨飘摇”。这几只没有抵御能力的小鸟,就只能紧紧地偎依在一起,相互遮蔽取暖,让人看了十分心酸。
□ 你救它们了吗?
■ 救不了。我们尝试过,发现只会坏事——或者会把鸟巢撞落,或者会把小鸟吓跑。那可是高空啊!
□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
■ 是啊!那种无望、无助和无奈,过目不忘。
□ 但是,正因为小鸟们的紧紧偎依,或者鱼儿们的相濡以沫,可能于事无补,这才特别感人,甚至让人肃然起敬吧?
■ 没错,正是这样。的确,作为个体,能够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这实在是很崇高,很悲壮,也无疑给那无望的世界平添了希望的亮色。但是,一个社会,如果把每个个体都逼到这个分上,难道还是一个好的社会,或者说是社会的最佳状态吗?
□ 那你说社会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每个人都不需要救助别人,也不需要别人救助。
拾壹 这世界该交给谁(2)
□ 为什么这就最好?
■ 因为这意味着天天风和日丽,小鸟不会面临覆巢之灾;泉水永远不干,鱼儿们不会困于陆地。惟其如此,庄子才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固然好,却“不如相忘于江湖”。
□ 问题是,这可能吗?
■ 是很困难。没有人祸,还有天灾。因此,我们仍必须高度肯定相濡以沫,肯定见义勇为。只不过,在老子和庄子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即便要拯救,要寄托,也只能托付给杨朱那样“一毛不拔”的人,由他们来拯救天下。
□ 老子和庄子说了这话吗?
■ 说了,而且说得很明确。
把自己看得比天下还重,就可以托付天下
□ 老子和庄子怎么说?
■ 老子的说法,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庄子的说法,是“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这两个说法,几乎如出一辙,意思都一样。
□ 什么意思?
■ 重视自己超过重视天下,爱护自己超过爱护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 有没有搞错?可以托付天下的,难道是把自己看得比天下还重的“自私鬼”,不是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 后世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先天下后个人,二是先忧患后安乐。从周公到孔孟,都这样主张,也都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所以,这是儒家的观点,不是道家的思想,也不符合道家的思维方式。
□ 道家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 逆向思维,反过来想问题,也反过来说,老子谓之“正言若反”。这样一种“反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按照这个逻辑,当然越是重视爱护自己,就越是可以托付天下。
□ 我们也不能只顺着老子的逻辑来,还得看有没有道理吧?
■ 我看有道理。不但有道理,而且很有道理。
□ 有什么道理?
■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人,所有人之总和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