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彦赶紧召集兵部的官员拿主意,他们都犯了难——
迁移这么多人,可不是小事。
三十多年前的内迁有多狼狈,史书里记着,老人们也传着:
旅顺半岛上全是拖家带口的人,哭喊声、马蹄声混在一块儿;
红嘴堡前,三千卫所兵死守阵地,血几乎把城墙都染红了,才勉强为百姓争取到乘船离开的机会。
如今要把这么多人迁回去,粮食、船只、沿途的安置,还有辽东故土的开垦,哪一样都得费心思,稍有差池,就是大麻烦。
朱有建收了兵部的奏则,没立刻下旨,只让老者先带着代表们在京师歇着。
他心里清楚,这群军户的根在辽东,让他们回去,不仅是了却一桩心愿,更能让辽东多些熟稔土地的人,只是这迁移的章程,还得跟内阁、兵部、户部慢慢磨,务必得让他们走得安稳,回得踏实。
当年朝廷处理辽东内迁人口时,简直是一团乱麻。
一边是前线战事不利,朝堂上官员们互相推诿责任,你说我调度不当,我说你决策失误,吵得面红耳赤,却没个正经章程;
另一边内迁的人口实在太多,远超预期,原本制定的“分散安置到各府各县”的方案,刚推行就彻底流产——
地方官府根本接不住这么多人,粮食、住房全是问题。
方案一黄,重新议事又拖了许久,登莱各卫的临时安置点里,很快就出了乱子。
那会儿天寒地冻,粮食短缺,许多老人和幼童熬不住,接二连三地没了性命。
看着亲人接连离世,剩下的人情绪越来越激动,差点就酿成了暴乱,局面眼看就要失控。
没办法,官员集团只能向万历皇帝妥协。
万历虽不情愿,也知道这事不能再拖,最终掏出二十万两白银,先从潞王名下买了顺德府西面的一片丘陵山地,又从皇田里划出一部分,总算凑出了安置地,把这些辽东人口集中安置下来,还特意设立了辽州府,这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可这妥协也是有代价的——
朝堂为了平息各方意见,不得不答应福王的事情,将他封到富庶的洛阳府;
更关键的是,东林党也借着这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当时为了安置人口,东林党人主动让出了部分自家土地,接收了几千户辽东军户,比如刘大炮家,就是那时迁入太湖县的。
也正是这次“顾全大局”的举动,让东林党赢得了不少口碑,渐渐在朝堂上有了话语权。
如今山西辽州的代表提起这段往事,语气里满是感慨——
当年那场狼狈的安置,虽让他们在山西扎了根,可祖辈的念想,却始终系在辽东的故土上。
朱有建听着,心里也沉甸甸的:
当年的妥协是无奈,如今若能让他们安稳迁回,也算是给这段往事,画个圆满的句号。
如今朝堂的心思全放在南方,正与南方官商做着角力,对于辽东战事,他们是真没有参与,都是皇帝绕过朝堂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