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事后,“东方富强”的印象深深扎根在欧洲人心中,而被称为“黄金香料国”的印度,也和大明一起,成了他们认知里富庶之地的代名词。
后来葡萄牙人最初出现在南洋时,其实带着不少“朝圣”心态,想亲眼看看传说中强盛的东方帝国。
即便之后耶稣会散布“东方帝国已经衰落”的言论,葡萄牙人也始终不愿相信,甚至愿意接受大明雇佣,帮着对抗北方蛮人。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西班牙、荷兰、意大利、丹麦、高卢、不列颠这六国,早期在大明沿海多以强盗姿态出现,劫掠商船、骚扰边境;
唯有葡萄牙人,始终带着对大明的敬畏,态度相对恭顺。
可惜崇祯皇帝并未重视这份“敬畏”:
哪怕葡萄牙人主动提出,要帮大明培训火枪手、铸造新型火炮,以增强明军战力,也没能得到崇祯的认可——
这份错失的助力,也成了大明后期对抗内忧外患时,一份不小的遗憾。
徐雅各布在西苑挂甲屯外,亲眼目睹御马监卫士的实弹演习后,激动得涕泪纵横许久,忍不住高呼“愿已足矣”!
他这番激动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了父亲徐光启——
徐光启临终前曾反复念叨:
若大明能得佛郎机人相助,铸造精良火器、训练专业火器兵,必定能将后金鞑子歼灭在辽河之畔。
如今见大明已有实弹演习的战力,他觉得父亲的夙愿总算有了着落。
面对这一幕,朱有建却不置可否。只因他实在无法理解前身的作为:
明明麾下有诸多贤臣良将,却让他们多死于诏狱、贬谪途中,或是在乡野领兵抗敌时战死;
明明知晓火器局存在贪腐,用劣质的闽钢替代了本该使用的贡钢,却只惩戒底层铸器匠人,对负责监管的官员视而不见;
明明清楚东林党言官空谈务虚,却纵容御史台被东林党把持话语权,像范景文这样有实干才能的人,反倒被安置在工部闲置,没能发挥真正作用。
即便前身重用了徐光启、孙元化又能怎样?
他根本没法满足葡萄牙人的佣金要求——
虽说可用瓷器、茶叶抵扣,但在他眼里,“红毛佛郎机人”终究是番夷,没资格对大明军事指手画脚,这份根深蒂固的轻视,早堵死了借力的可能。
如今朱有建总算想明白了:
万岁山大概就是崇祯最“理想”的归路。
若他当年没在万岁山自缢,以他在位时内忧外患加剧、贤臣凋零、国事糜烂的局面,后世对他的评价,恐怕连被俘的宋徽宗都比不上——
至少宋徽宗的败亡,还能推给积弊已久的北宋,而崇祯则是握着一手本可挽回的牌,却一步步走到了绝境。
朱有建读大明各帝起居录时,看到建文皇帝的记载,直接被气笑了——
他甚至觉得崇祯大概是建文的“转世身”,这两人简直是治政白痴,天真得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