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查到的文献,还停留在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并存的时期,只记载着当时准噶尔盆地与巴尔喀什湖均属于察合台汗国管辖,至于如今这片土地是谁在掌控、状况如何,全是未知数。
朱有建心里其实有过“取巧”的念头:若是脸皮厚些,认定元朝时期的四大汗国都属于大明藩属,便能顺理成章将巴尔喀什湖纳入疆域。
可他打心底里对中亚没兴趣:
那地方除了石油储量可观,剩下的多是沙漠;
虽说两河流域看着不错,但面积有限,而大明自身已探明不少油田,犯不着为这点资源跑那么远。
最关键的是,中亚太过混乱——
一个宗教能分出几十个教派,彼此还势同水火。
和华夏以族群聚集的模式不同,中亚的势力划分全靠教派集群,民族身份在这儿根本站不住脚。
就像库尔德人,曾是中亚大族,却因内部分裂成多个教派,又都信奉伊斯兰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教义,最终打得四分五裂,再难成气候。
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朱有建半点不想掺和。
别瞧着后来突厥人名声响亮,其实最初逃到中亚的突厥部落,早就元气大伤,规模小得可怜,只能和另一个小族群塞尔柱人抱团相依为命,勉强在中亚站稳脚跟。
等到鞑靼人打进中亚时,塞尔柱突厥部落依旧没成什么气候——
他们没有固定城池,全靠毡帐居住,迁徙起来极为方便。
也正因如此,他们没成为鞑靼人重点打击的目标;加上他们行事低调,愿意俯首做鞑靼人的附属,帮着跑腿打杂、缴纳贡物,才得以在鞑靼人的势力范围里继续生存下去。
伊利汗国推行伊斯兰教时,塞尔柱突厥人表现得极为顺从,不仅老实信教入教,还事事听从汗国指令,靠着这份“听话”,他们顺理成章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甚至得到了黑海与咸海之间的肥沃草原——
这片土地水草丰美,成了他们休养生息、壮大部众的根基。
后来波斯势力复苏,伊利汗国多地爆发起义,局势动荡。
此时,一向“忠厚”的塞尔柱突厥人被汗国视作可靠力量,不仅被赋予武装权,还获准扩充军备,让他们协助镇压各地反叛势力。
这一步,成了塞尔柱突厥人崛起的关键转折。
说起来,这历史就像一个轮回:
当年突厥人在柔然麾下时,也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北魏与柔然战事激烈,柔然人手不足,便允许突厥人发展武装,让他们随军征战;
后来柔然势力衰落,突厥人凭借多年积累的兵力与战功,趁机取而代之,成了草原共主,强盛了数百年,成就远超柔然。
就连大唐天可汗,一生功业赫赫,却也因突厥人留下了唯一的污点——
当年突厥曾对大唐构成极大威胁,甚至一度逼近长安,这份“耻辱”让天可汗意难平了半生,也从侧面印证了突厥人巅峰时的强悍。
后来伊利汗国吞并了窝阔台汗国,疆域虽扩大,却意外让帖木儿部落趁机强盛起来——
不出所料,帖木儿部落最终取而代之,伊利汗国也由此改称为“帖木儿汗国”。
帖木儿汗国对塞尔柱突厥人还算宽厚,不仅没打压,反而允许他们代表汗国向西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