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大明西南多山多川的地形,已经着地理科与师立即行动:
先临摹大明界图中的核心区域,再以立体地貌复刻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地理蓄塘引水计划,为后续水利工程铺路。
朱有建对此已有初步构想:
山西地区:
多高山峡谷,修建蓄塘相对容易,但引水跨越山岭难度大,可尝试“提水高槽过岭法”。
目前水利科已开始应用魏焘的水循环空压提水技术,正好可借力解决高槽提水的动能问题。
西南地区:
若“提水高槽过岭法”能解决山西高山过水难题,西南的水系跨岭问题也可参照此思路,打破山脉对水源的阻隔。
河西走廊及周边:
引水困境可从“雪域取水”突破——
祁连山脉、青海以南高山及天山、阿勒泰均有大量积雪,可将引水槽直接接入雪层,再通过多蓄塘连接,形成连贯水网。
雪水融化问题可用“阳光聚热板”解决,至于引水槽的保温需求,已有研究室在研发更易吸热的材料,后续可配套应用。
战车铸造工坊决定给全地形战车增加沙地适应性实验——
若能成功适应沙地驱动,蓄塘队便会装备这类战车,开赴宁夏、甘肃、沙洲、哈密、吐鲁番、天山、伊犁等地区,同步推进两项核心任务:
一是修建蓄塘引水工程,改善当地干旱环境;
二是搭建棱堡,强化区域防御。
考虑到目前无法预判活僵的移动路线,这些地区必须配备足够的防御力量。
朱有建认为方正化是合适人选,可由他统领防御队伍,保障蓄塘队的安全;
待这些区域的防御体系稳固、蓄塘队作业安全无虞后,方正化需进一步进入哈萨克地区探查情况。
此举并非是对哈萨克地区有领土意图,而是基于现实风险的考量:
吐鲁番地区人烟稀少,活僵未必会在此停留,其最有可能的扩散方向便是西域腹地。
提前探查哈萨克地区,既能掌握周边动向,也能为西域的防御提前布局,避免活僵趁虚而入。
得益于大明界图呈现的直观地貌,再结合朱有建前世的记忆,他清楚华夏西面如今是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其中对哈萨克斯坦的印象更深——
只因那里有个面积颇大的巴尔喀什湖。
在他看来,这处湖泊是块“风水宝地”:
若能从巴尔喀什湖开凿水渠,将水引入准噶尔盆地,原本干旱的盆地便能得到灌溉,届时“塞上江南”便不再是空想,大片荒地都能变成良田。
可眼下那片区域的实际情况,大明却一无所知:
朝廷的情报范围最远只到哈密卫,哈密卫以西的势力结构、人口分布、是否有活僵踪迹,完全没有任何探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