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字字句句都砸在刘二逄、张真至和所有太监的心坎上。
在等级森严的时代,主人与奴仆的关系本就天差地别,可皇帝竟将他们视作“要一起见证强盛”的同伴,这份体恤与重视,哪是“感动”二字能概括的?
那日御书房里,不止刘二逄和张真至,所有在场的太监都哭得稀里哗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这辈子能跟着这样的主子,便是肝脑涂地也值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朱有建心里另有盘算:
你们都死了,将来谁替朕办差?
谁来护着朕?
适当画个饼,给点盼头,利用人对“被重视”的渴望留住人心,本就是帝王心术里最实在的一招。
但对刘二逄他们而言,这份“算计”里的温情,早已胜过所有虚礼,成了他们死心塌地追随的理由——
毕竟在这世上,从未有人像乾德皇帝这般,给过他们尊严,给过他们“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此刻望着巨石上的“大明界图”,刘二逄和张真至的眼泪里,藏的不仅是对天意的敬畏,更是对这份知遇之恩的感念:
主子的宏图伟业有天意佐证,他们这些陪侍左右的人,自然要拼尽全力,让“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强盛的大明里成真。
高宇顺是什么人物?
那可是妥妥的阴谋家,论心思深沉,连睫毛都透着算计,可就是这样的人,当时在旁边听到主子那番话,也忍不住感动得热泪盈眶。
更别说本就感性的王承恩,和一身武将性子的王德化了,更是红了眼眶,攥紧了拳头。
这对比就更明显了——
过去的崇祯皇帝,话说得再漂亮,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可眼神里的刻薄寡恩藏都藏不住。
十七年在位,卸磨杀驴的事干了一箩筐:
勤王救国的袁崇焕被他凌迟处死,赵率教困守孤城时他坐视不理,满桂浴血奋战到垂死,他却还疑心鞑虏“归化”有诈、不肯全然信任。
遇事只会甩锅,谁忠心就坑谁,政策朝令夕改,还偏偏刚愎自用听不进劝。
宫里皇庄明明出产丰富,他却要装模作样减衣缩食,弄得主子奴仆都跟着挨饿受冻,可节省出来的内帑,转头就给藩王宗族赏了个盆满钵满。
当年王坤监军广东前,就私下叹过:
“今主重虚名,无才无德无仁心,这大明啊,迟早要被他拖累衰亡。”
这话虽是私下议论,却道尽了旧朝臣子的寒心。
也正因如此,乾德皇帝那句“一个都不能少”才更显珍贵。
同样是帝王,一个把臣子当用完即弃的工具,一个把奴仆视作共赴前程的同伴,这般差距,怎能不让人死心塌地?
高宇顺的眼泪里或许藏着权衡,王承恩的哽咽里满是赤诚,但归根结底,都是被这份“不甩锅、不放弃”的担当所打动——
毕竟对下属而言,最暖的从来不是漂亮话,而是“出事我担着,未来有你份”的实在。
朱有建说话时,眼神从来不会躲闪,清澈又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