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此对语,寄托了皇帝对皇子们的厚望。这一楹联,后来就一直悬挂在书斋内。少年弘历十分喜爱父亲的这则联语,并且特地写诗赞颂,诗中有:妙义直须十四字,至言已胜千万书。????从此就将当益奋,敢违提训负居诸。弘历入主帝位,成为乾隆皇帝之后,仍十分怀念这段上书房的读书生活,特为上书房书斋亲笔题写了四个大字,制作成大匾,悬挂在房中:“养正毓德”。乾隆皇帝意犹未尽,又在父皇的著名对联边旁边,再附上一联:“念始终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

3。功课

雍正年间,上书房师傅都是从儒臣中挑选的最高水平的翰林,总师傅则是由相当于宰相的大臣担任。曾为少年弘历讲书的师傅有:徐元梦、福敏、朱轼、梁诗正、蔡世远、顾良哉等。

梁诗正以南书房翰林兼任皇子们的书法老师。一天,梁诗正为弘历兄弟演示书写臂窠大字,字写到一半,雍正恰好驾临上书房。皇子和师傅们都急忙垂手恭立,梁诗正一心写字又背对着门,得知皇帝来时已措手不及了,十分紧张。雍正命他把字写完。梁诗正因为刚才的慌乱把袖口掉到砚台里了,沾了很多墨,显得更狼狈。雍正命弘历为梁诗正提着袖口,他则站在一旁看着梁书写。这一情景,便成为一则佳话。

有趣的是,康熙、雍正父子,都曾十分严厉地督导弘历,并细心考察他的学业,比如一再让他背诵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弘历在《荷》诗中写道:“忆幼龄读爱莲,濂溪义解圣人前。”诗后注释说:“时扈从皇祖来山庄,曾于观莲所命诵《爱莲说》,并陈义解,皇祖深喜之。今余年七十有七,荏苒时光已六十有五年矣!”弘历后来回忆说:“康熙六十年,予年十一,随皇考至山庄内观莲所廊下,皇考命予背诵所读书,不遗一字。时皇祖近侍,皆在旁环听,咸惊颖异。”

射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之一,射艺在清室倍受重视。弘历的骑射功夫,是跟皇室中的佼佼者庄亲王允禄、贝勒允禧等人学习的。允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子硕塞的儿子,他文才出众,武艺过人,还精通数学、音律和天文地理。他的骑射功夫在宗室子弟中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火器的使用,十分娴熟。允禧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个儿子,他能书善,诗词俱佳,特别是一身百步穿杨的骑射本领,无人能及。弘历在他们的调教下,百步穿杨,强??射兔,几乎是百发百中。康熙皇帝十分高兴,特地赏赐弘历一支旧准神枪。弘历视为至宝,一直精心保存。

这年的十一月初,康熙皇帝病危。临终前,他对倚重的阁老马齐口授遗诏:“第四子雍亲王胤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弘历的师傅们

弘历六岁时就开始启蒙学习,九岁的时候正式入学读书。他的天份很高,禀赋过人,对于学习过的课文学业,通常都是过目成诵;他读书一目十行,作文则文思泉涌。他的老师,都是全国一流的学者和饱学之儒士。他先后受业于庶吉士福敏、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朱轼、翰林学士徐元梦、翰林院编修蔡世远诸人。

1。福敏

福敏,字龙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以知县待铨。当时,清世宗在藩邸,弘历就傅选师,命福敏为侍读,教授弘历。清世宗即皇帝位,特擢福敏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历任吏部侍郎、浙将巡抚、左都御史,署湖广大总督。雍正皇帝眷顾福敏,赏识其德才,特地命近侍送呈手谕:“朕令尔暂摄总督,苟得其人,即命往替。近日廊庙中颇乏才,皇子左右亦待尔辅翼。留尔湖广非得已,宜体朕意勉为之!”

福敏学识渊博,为人极严厉,办事认真负责,处世刚直不阿。史称其:“公严气正性,凛不可犯。习之处,开心吐怀,廓然无城府。”雍正皇帝很欣赏他的学识和为人,选择他为自己最为疼爱的时年九岁的少年皇子弘历的启蒙教师。他教读有方,用弘历的话说就是:????既善诱,严若秋霜披。

雍正年间,福敏一直受到器重官至??办大学士、刑部尚书。弘历即皇帝位后,擢迁福敏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加太保。不过,这位治学严谨、????善诱的帝师,却只长于做学问,不大会做官。弘历曾这样说:“先生服官,政绩无所表见。而方正严惮,且能多方诱迪,于课读为长。余初就外傅,始基之立,实有以成之,故每追念不置云。”

在严师福敏长年不懈的督导下,少年弘历熟读了四书五以及其他大量的儒家著述和史地书籍。像《诗》、《论语》、《孟子》诸书都耳熟能详,几乎能横流倒背;而对于《易》、《尚书》、《春秋》、《礼记》之类的儒也都十分熟悉,能融会贯通。弘历很喜欢史书,他孜孜不倦地通读《史记》、《汉书》、《唐书》、《明史》等多部正史,如饥似渴地阅读《资治通鉴》、《通鉴纲目》、《贞观政要》诸书,他的过人天赋和学业的长进,令以才子自居的福敏深感震惊。

弘历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对于启蒙老师福敏心存感激。乾隆十年(1745年),福敏以疾病乞求解任,乾隆圣谕加封为太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福敏去世,终年八十四岁。乾隆皇帝亲自致奠,赐祭葬,入祀贤良祠,谥文端。史称:“直内廷与蔡世远、雷善,尤服膺朱轼。既乞休,语曰:此位岂易称?我浮沉其间,君不我嗤耶?”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十九岁的乾隆皇帝亲书《怀旧诗》,对于旧学诸臣都称先生。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八十五岁的乾隆皇帝赠福敏太师,诏称:“冲龄就傅时,(福敏)启迪之力多矣!”

2。朱轼

朱轼字若瞻,将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举乡试第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历任知县、主事、郎中、陕西学政、光禄寺少卿、奉天府尹、通政使,政绩蜚然。雍正时期,充《圣祖实录》总裁官,入值南书房。随后,加吏部尚书衔,历任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署翰林院掌院学士。

乾隆元年(1736年),朱轼充《世宗实录》总裁官。九月,病笃,乾隆皇帝亲自探视,朱轼坚决要服朝服到户外拜??皇帝,第二天,不幸去世。朱轼遗疏称:“万事根本君心,用人理财,尤宜慎重。君子小人,公私邪正,判在几微,当审察其心迹而进退之。至国家费,本自有余,异日倘有言利之臣,倡加赋之税,伏祈圣心乾断,永斥浮言,实四海苍生之福。”乾隆皇帝深为感动,辍朝哀悼,亲临致奠,赠太傅,赐祭葬,谥文端。赵尔巽称赞他:“朴诚事主,纯修清德,负一时重望。高宗初典学,世宗命为师傅,设席懋勤殿,行拜师礼。轼以训进讲,亟称贾、??、宋五子之学。高宗深重之,《怀旧诗》称可亭朱先生。可亭,轼号也。”

值得注意的是,朱轼不仅是一位通晓儒的帝师,而且还是一位人情练达、精通政务的大臣。史称他:“公为政,练达有体。自为县及浙抚,未尝假宾佐,摘伏多洞中,吏不能为奸,政事之外益著书。”

雍正选择朱轼为皇子弘历的师傅,看重他的人品、学问,特地在懋勤殿设立教席,行拜师礼。朱轼对于儒家学烂熟于心,特别钟意于张载之学,融会贯通,主张身体力行。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义,阐述儒所包含和传达的微言大义和深邃思想,讲古文学和今文学的学案纷争,讲贾谊、??仲舒、朱熹、王守仁。十二岁的少年弘历学得如饥似渴,津津有味,广吸博收。史称弘历:“已熟读诗、书、四子书,不遗一字”。“今上(乾隆)在藩邸时,闻公讲生民休戚,历朝治乱甚悉。”

3。蔡世远

蔡世远字闻之,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1709年)进士,改庶吉士。他是一位活学活用的饱学之士,一直宣称要读书明志、学以致用。巡抚张伯行赏识他的才华,曾请他入使院校订先儒遗书。大学士李光地倡导宋五子之书,以此激励后学,得蔡世远,深为器重。康熙命纂《性理精义》,大学士李光地充总裁官,推荐蔡世远为分修官,共同纂修《性理精义》。这是一部非常精辟的儒学专著,此书后来成为弘历的重要学习课本之一。

雍正元年(1723年),特召蔡世远充编修,入值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蔡氏历官侍讲、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蔡氏出身于教育世家,史称其:“手定学约,躬行率先,儒风大振。父子相继为全闽学子师;前此未有也是!”雍正皇帝很赏识他,特地在上书房设教席,礼请蔡世远为皇子之师,教授弘历史大义。史称蔡世远:“侍直内廷十年,卯入而酉出,未尝一日辍。”

蔡世远治学十分严谨,教学讲究启迪心智:公侍皇子,凡进讲四书、五及宋五子之书,必近而引之身心发言处事所宜设诚而致行者????。自身心以至治平之道,一以程朱为训,而必本于诚。他礼重宋儒理学,他说:“宋朝当理学昌明之会,周、程、张、朱,比肩而起,德性学问之功,昭昭若揭天壤!”

蔡世远从不督促弘历背诵书,而是注重阐述书大义,联系实际,举一反三。他还一再告诫他的聪明学生弘历,不要读死书,要领会义,要求学在于用。并阐述学问之道的真谛,在于做人,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赵尔巽评述说:“世远侍诸皇子读,讲四子、五及宋五子书,必引而近之,发言处事,所宜设诚而致行者。于诸史及他载籍,则即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十余年来,寒暑无或间。”

雍正十二年(1734年),蔡世远去世。第二年,弘历即皇帝位,赐赠其为礼部尚书,谥文勤。蔡世远曾自称:“学问未敢望朱文公(朱熹),庶几其真希元(真德秀)乎!事业未敢望诸葛武侯(诸葛亮),庶几其范希文(范仲淹)乎!名二希堂之旨以此。”乾隆皇帝后来回忆说:“所从之师虽多,而得力于读书之用,莫如闻之先生!”史称:“所著《二希堂集》,御制《序》弁首。二希者,谓功业不敢望诸葛武侯,庶几范希文;道德不敢望朱子,庶几真希元。上制《怀旧诗》,称为闻之蔡先生。”

乾隆皇帝在《御制二希堂文钞序》中,这样回忆当年的学习往事和蔡世远的人品、学问,尊敬地称赞这位老师是守道君子:吾师梁村蔡先生,守道君子也。常为吾言天地性命之奥,道心人心危微之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周、程、张、朱之心传。而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必克已复礼以全其天命之本????先生讲学鳌峰,教人以忠信、孝悌、仁义,发明濂、洛、关、闽渊源有自也。及立朝而丰采议论、嘉言、谠议,足以为千百世治世之良规,则又国家栋梁之任也。????今先生教人,必先之以格致诚正之功、天人危微之判,而后继之以文焉,先生自修固可知矣!吾以为,先生体道以为文,并非因文以见道,请以质之先生,与天下后世以为何如也!

乾隆皇帝一生都对这三位恩师心怀感激,对他们的学问一直心仪而敬重。他在谈到这三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曾这样评述:“于(朱)轼得学之体,于(蔡)世远得学之用,于福敏得学之基。”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四、暗藏玄机的读书记录

1。重华宫读书生活的真实记录:《乐善堂文钞》

《乐善堂文钞》是乾隆皇帝弘历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在重华宫乐善堂读书生活的真实记录,是他作为一位特殊皇子在接受师傅们教诲时,在、史诸方面的读书心得和表述心志的诗、词汇集,是较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雍正年间皇子读书状况和宫廷生活的实录,也是研究乾隆皇帝弘历皇储身份的确立和皇子读书实录的重要史料。《乐善堂文钞》的问世,是清代历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件,也是雍正时期宫廷内的一件大事,更是从一个侧面重新审视雍正皇帝的极佳历史材料。

历史上帝党和###从来都势同水火,历隋、唐至明、清时尤甚,雍正皇帝正是为了避免###的形成从而威胁皇权,才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可是,雍正皇帝为什么能够容忍皇子弘历在皇帝盛年之时,为即皇帝位而大造声势的《乐善堂文钞》问世?为什么在十分敏感的雍正十年(1732年)会有十四位王公大臣为之写序?是一些什么样的重要人物敢为《乐善堂文钞》写序而公然蔑视皇帝的权威?《乐善堂文钞》真的对于乾隆皇帝即位举足轻重?其内容如何?其又是如何成为《乐善堂全集定本》?

从《乐善堂文钞》问世过的考察,重新审视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雍正皇帝,可以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雍正皇帝是一位有责任心、富于正义感的皇帝,他勤于政务,兢兢业业,处处以国事为重;无论选择皇储,还是任用大臣,坚持德才第一的标准,决不因私废公;在治政和为人上,心胸宽广,给皇子、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留有较大的空间。

雍正八年(1730年)秋,弘历二十岁。他将十四岁以来自己所写的诗文以及与师傅们研讨史的论、说、制、义之作,精心挑选,汇成一??,以自己的书斋“乐善堂”之名取名为《乐善堂文钞》。后来传世的《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户部尚书蒋溥奉旨重新编纂的,此本收存于《四库全书》集部之中。

这部《乐善堂文钞》,实际上是在雍正皇帝的默许下,为他这位皇位继承人作舆论准备的——精明过人的弘历特地请了当世十四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为他这部《书钞》作序,这些人物包括: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禧,平郡王福彭,师傅蔡世远、朱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以及在继承皇位上惟一能与自己抗衡的弟弟弘昼等人。清宫遗存的折装《乐善堂文钞》,是大臣戴临奉旨??写这十四位作者序言的精??本,一人一册,收藏在黑漆描金双龙戏珠的十四层书匣之中,折装,折和书匣都十分精致,是仅存于宫中的绝世孤本。

和硕庄亲王允禄,是清圣祖的第十六子,因庄亲王博果铎无子,由皇太后和清世宗作主,以允禄为其后,承袭庄亲王爵。允禄为人谨慎,学识渊博,尤其精通数学、天文、地理,通晓乐律,深得雍正皇帝的喜爱。允禄袭庄亲王爵后,外间暗起妄议,雍正皇帝曾特地手书诏谕:“外间妄议朕爱十六阿哥,令其承袭庄亲王爵。朕封诸弟为亲王,何所不可!而必藉承袭庄亲王爵加厚于十六阿哥乎?”

在雍正十年(1732年)所写的序言中,允禄从儒学义理方面充分肯定皇子弘历的修为,他说:“雍正十年冬,皇四子以所为《乐善堂文钞》示余而属为之序,发而观之,旬涉月,犹不能穷其奥美也。其义理一本于五四子,而折中于宋儒之言;其文之意度,诗之风格,按以古人成法,无毫厘分寸之不合,而每至忠孝友悌,言之尤真诚而恳切,足以感发人之善心。盖皇子之文,乃乐善不倦之诚之积于中而发于外者也!我皇上圣德天纵,以仁义中正之道陶冶一世。而皇子亲承谕教,近仰仪型,朝夕观感,浃于耳目心志之间者尤深且切,而又笃志好古深思,力探于古圣贤人之言而近体诸身,故发为文章,充实光辉不可掩!”

果亲王允礼,是清圣祖的第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果郡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