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清代皇帝读书生活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对于《孝》;顺治皇帝十分注重,认为这是天地之间最大的事。他说自己在万机之暇,再三研究和诵读《孝》,认为此书言近而旨远,理约而该博,是万世立身之本,古今易俗之:“诚万世不刊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自汉独尊儒术以后,为《孝》作注解的日益增多,大多数注解却不得要领,甚至妄加臆断,牵强附会。纂??此书,意在:“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款綮者采??之,其妄逞而臆说者删除之。????浏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增入,聊备参观。”他在《御制孝序》中说:“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放之于四海而皆准。至矣哉,诚无以加矣!????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恭,虽在颛蒙,即备天良。”顺治认为,孝是人的固有天性,是与动物有所不同之根本,位无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孝是在人心中的,是根植于血脉之中的本能。但是,人之孝心,觉世之功,必须依赖于圣人之训。

清宫有《御注孝》三部:顺治十三年(1656年)内府精刻白纸大字本二部和黄纸大字本一部。

6。《御注老子》

《御注老子》又称《道德注》,此书旨在消弥人的争名逐利之心,倡导返朴归真。

据四库全书馆臣统计,从《道德》问世到清初,注解此书的学者达八十余家,约三百余卷。注解方式虽然不同,包括注、释、音、义、疏、谱、章句等等,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但都是详尽阐明此书主旨。这些学者,许多都是闻名于世的大儒:王弼、王肃、孔登、陶弘景、戴逵、苏辙等。

中国先后有四位皇帝注解老子《道德》: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这四位皇帝所处的时代不同,佛、道两教在不同的时期影响不同,他们的历和修养不同,他们理解义之视角不同,决定了他们所注解的《道德》,释义不同,趣味各异。

唐、宋时期,佛、道二教大行天下,唐玄宗、宋徽宗以泱泱大国之君的胸怀来注释《道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被称为文皇帝:一个是以文误国,一个是以文失国;他们的学问、修养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是用近乎学者式的角度来阐释深奥的《道德》,将玄妙难解的洋洋五千言之《老子》,注解得更加玄妙,更加空虚。

明、清时期,佛、道二教匍匐在政治的威权之下,皇帝视二教为统治的工具;明太祖、清世祖都是开国之君,他们被后人称为武皇帝,都是以武得天下;他们一个是文盲加出家人,一个是情痴加出家人,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自然别具一格。

唐玄宗说: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提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

宋徽宗说: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

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默识而深造之。

明太祖说:

一日,试览群书,捡间有《道德》一册,因便但观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着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界契高人之志欤?

清世祖说:

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唯至人凝道于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老子》一书,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的道。可以言说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清世祖说:上道字,乃制行之道。可道,行之也;常道,乃真常不变之道也????。意思是说:道字,是规定万物运行的道。可道,是可以奉行的意思。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大道。名字,是规定事物的名称。可名,是可以说的意思。常名,是永恒大道的大名。

“道”是老子所有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状,不可了知的。唐太宗、宋徽宗持这一看法,明太祖、清世祖则是从实际的角度来阐述大道。

明太祖是从文盲到半文盲到粗通文墨,他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听儒生们一鳞半爪地讲解过《道德》。这样,他所注解的《道德》就似懂非懂地把《道德》与治国之道强行地扯到一起;再加上他所依据的《道德》原本是明宫原来的本子,与传世的本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学者说朱元璋的御注《道德》:“文理不通,语句费解!”

相比之下,自视为西方一衲子的清世祖福临,其心境要空灵得多,表现在他笔下的文字,也要更加玄妙一些:他注重《道德》的字句大义,从字句中阐发独特的玄机、妙理。

《御注道德》三卷,清宫有顺治十三年(1656年)内府精刻本两部。

7。《万寿诗》

《万寿诗》是顺治皇帝福临恭祝太后万寿之际写的诗作,是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初八日进献给圣母皇太后的祝寿诗集。史家赵尔巽称:“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顺治皇帝大约在九岁以后才开始学习汉文,他的天赋很好,操纵文字的能力很强,也很有文采。他的母亲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清太宗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封她为永福宫庄妃,三年后,福临降生。

顺治皇帝在《万寿诗序》中说:“万物日戴天而不知其高,人子日侍亲而不知其德。恩深莫报,感极难名,理则然矣。然而,葵藿向阳,孩提能爱。至性所笃,宁容已乎!臣蒙我圣母皇太后劬劳鞠育,教养殷勤。每晨昏依恋,寝食思维。徽号鸿称,难酬高厚。锦衣玉食,讵表衷诚。????兹当圣诞之辰,谨制诗三十首,随表进呈,恭申祝颂。因心之爱,非口所宣。深知爝火无益于阳光,所希尘壤稍资于乔岳!”

顺治皇帝在《进万寿诗表》中称:“子皇帝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时际阳和,景占三春之胜;天开寿域,欢同万国之心!????时维二月,序际仲春。和气至而时鸟鸣,甘露滋而芳兰长。老人星见,太史书祥。八会灯明,迦文成道。????伏愿晋昌嘉祉,颐养元和。乐奏笙簧,喜御长春之宴。情抒雅颂,俯揆爱日之诚。臣不胜欢欣忭舞之至,所有恭撰寿诗三十首,谨随表上进以闻。”

《万寿诗》第一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