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毛泽东的确很爱看《三国演义》,但毛泽东的军事谋略早已经超过了魏蜀吴三国中的任何一位军事家,更不消说那个失败的诸葛亮了。

毛泽东从诸葛亮那里得到的大多是反面教训,所以他采用的是和诸葛亮全然不同的领导模式。以下是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的比较:

比较之一:群众基础不同

毛泽东注重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要把军队建成是人民的子弟兵。正确的政治纲领为毛泽东的军事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处处得到群众的支持。而敌人则总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实行坚壁清野,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争相推车挑担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期间,无数人勒紧裤腰带省下钱捐助人民志愿军。这一切都说明,“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制胜法宝,也是毛泽东军事胜利的保障。

而诸葛亮只注重刘氏政权的利益,为了所谓的“匡复汉室”,不惜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所以他无法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魏属领地的群众并不因为蜀军代表汉室利益就夹道欢迎诸葛亮,他们对曹魏政权的忠心要远远强于对恢复汉室的幻想。在司马懿坚壁清野的策略面下,诸葛亮无法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每每因粮草不济而败退汉中。多年征战造成蜀国国力严重衰退,在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便从此一蹶不振了。

比较之二:决策机制不同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思想结晶。共产党的决策机制是民主集中制,这可以有效弥补个人思维的缺陷。虽然毛泽东晚年在政治决策上犯了一些错误,但他在战争年代的军事指挥生涯中,则是很好地执行了民主集中制。

1947年冬季,毛泽东指导人民解放军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他把人民解放军的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次整军运动到1948年夏季结束。在具体的军事战役中,毛泽东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多方听取不同意见,然后作出最后的决策。1948年1月,毛泽东同意粟裕的意见,即3个纵队3月下旬渡过长江进行发展。后来随着战局的发展,粟裕认识到3月下旬渡江并不是最好的行动,于是他又以个人名义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仍在内线作战,以争取战局之最有利发展。毛泽东看了电报后,急召陈毅、粟裕到中央,并于4月30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粟裕的方案。会议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议,决定粟裕兵团的任务目前不是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这次对重大抉择做出的变动,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它对后来战局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的决策机制完全是靠个人智谋,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多问题。诸葛亮用兵不愿意和人商量,将士们出征前往往都是一头雾水,非要等到关键时刻打开诸葛亮赠送的锦囊才能悟出诸葛亮的真实用意。这似乎很能体现诸葛亮处处高人一筹的才智。但是却不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虽然诸葛亮有时也会接受别人的献策,但他从不会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具体的用兵方案。往往是只有他认为方案不错,也根本不会让更多的人来论证,而是自己就进行决策了。

比较至三:军事原则不同

毛泽东的军事原则是以效率为核心的,而诸葛亮的作战方案往往追求表面的胜利。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等等。可以说,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是以谨慎、高效为核心的。这样可以保证解放军的每一次战役都建立在有针对性的目标之上,而且还有助于军队取得实实在在的绩效。

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之比较(2)

从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到1946年10月,国民党占领解放区县以上城市153座,解放军只收复或攻占了国民党的48座县城。算下来解放军净丢失105座城市。如果只看城池的得失,你会以为是国民党军队占了便宜,而且国民党的宣传机构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透过城池易手的表面,却是另一种力量变化的对比:这段时间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被歼灭的非正规军,总数达30万人。

诸葛亮打仗,总是忽视实际效果,有的战役看似胜利了,实际上是在赔本赚吆喝。诸葛亮在进攻曹魏时,没有什么具体的绩效目标。大概也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撤。长年累月地出兵却总是无功而返,诸葛亮却不进行反思,还是一味死命进攻。第一次伐魏时,诸葛亮手中重要关口街亭失守,于是不得不退回汉中,顺便把魏地三城的军民赶到蜀国,以作为北伐失利的补偿。蜀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这样无疑会加剧蜀地人民的生活负担。但诸葛亮却把掠走敌国群众作为他的绩效,说明他的绩效观是非常荒唐的。

两军交战,对于主动进攻的一方来说,只要你没能攻破对方,即便看起来你把对方打得如何狼狈,也不代表你是胜利的一方。诸葛亮可能并没有这样的绩效意识,他长途跋涉,去远征曹魏,其耗费的军力自然要远远多于以逸待劳的魏军。可是诸葛亮却乐此不疲地发动着这样没有实际效果的战争。所以,最后的胜利肯定不会属于诸葛亮。

比较之四:对待根据地的态度不同

毛泽东重视根据地的发展,但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他也会主动放弃根据地。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到1928年2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由不足1个团发展到1个师两个团,先后攻克茶陵、遂川、宁冈三座县城,并建立了这三县的工农兵政府。

在此之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剿”,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毛泽东并没有死守根据地,而是出动出击,深入敌后,攻击敌人其他城镇。在此过程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曾多次失而复得,而且红军还不断扩大战果,开辟了赣南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和闽西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后来,赣西南、闽西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为了迎接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毛泽东采用了“诱敌深入”策略,集中红军主力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而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前四次围剿,就是在毛泽东的军事策略下惨遭失败的。遗憾的是,后来毛泽东的军权被剥夺,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退出根据地,转入长征。

毛泽东建立根据地,往往是选择在条件艰苦的山区里。因为山区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建立了陕甘宁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溃退和国民党政权的瘫痪,毛泽东接连电示八路军,在敌后广大的乡村广泛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创建晋察冀、晋冀豫、晋冀鲁豫、冀热察、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牵制了侵华日军60%以上的兵力,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