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自跟随刘备出山以后,诸葛亮更是缺乏必要的肢体运动。由于每次打仗他都“手摇羽扇,独坐轮车”,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势必影响食物的消化。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工作狂,这更是加重了肠胃功能的负担。到最后一次伐魏时,诸葛亮的饭量严重下降。而这一信息正好被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得知了,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三国演义》也有多处关于诸葛亮昏倒的描写。这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比如高血压、脑溢血、贫血、低血糖等。这些与工作压力大,长期受精神刺激,情志不调,以及营养不均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诸葛亮是一个内心非常敏感的人,他无法做到举重若轻,工作的每一个失误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而且他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北伐屡次失败,无法实现他对世人的承诺,这让他心急如焚,忧心忡忡。而身边大将的接连死亡,则更是让他伤心不已。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看到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而且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益栋梁,吾去一臂也!”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用计谋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忽听有人报张苞身亡,于是孔明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绝于地,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不得不放弃进攻,退回汉中。

当初刘备病死,也没见诸葛亮这样伤心,为什么损失一员大将就让他悲痛欲绝呢?这是因为战争打到最后,蜀国已经缺兵少将,张苞病亡意味着孔明的进攻力又逊一筹,取胜的难度更大了。

第六次北伐中原,忽报关兴病亡。孔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众将再三劝解,孔明叹曰:“可怜忠义之人,天不与以寿!我今番出师,又少一员大将也!”

数伐中原而不成,诸葛亮的内心已经脆弱到了极致,再也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了。眼看着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无法用计胜之,只好把希望寄托于盟军东吴的联合行动上了。谁知又有一个噩耗传来:“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粮草战具,吴兵多病。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获,因此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

当这次吴蜀联合进攻行动被曹魏瓦解后,诸葛亮便彻底崩溃了。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蜀汉之实力,能维持三足鼎立已属不易。若兴兵北伐,进攻强魏,则困难重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诸葛亮偏偏要去执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分配给众将士的任务也是非常沉重的,以至于很多骨干力量因负担太重而崩溃了。

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后,赵云也失利于萁谷,只是不至于大败而已。《三国演义》里说赵云受到了诸葛亮的嘉奖。而《三国志》则告诉我们,赵云被贬为了镇军将军,而且第二年就去世了。很显然,赵云之死与年迈征战,过于劳累有关,也与遭贬后心情抑郁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三次北伐,张苞在激战中跌入山涧,撞破脑袋,只好送去成都治病,不久便身死人亡。张苞之所以跌入山涧,与过度劳累而引起的神思恍惚有关。

另一位大将关兴,没有死于阵前,而是病死于第六次北伐的前夕。

从赵云、张苞、关兴的死亡,无疑能看出蜀军将士所承受的沉重负担。

在高强度的压力面前,有些骨干开始学会投机取巧了。拿李严来说,他曾经是个难得的人才。诸葛亮南征攻打孟获前,曾说过李严“可当陆逊”,所以他非常信任李严。诸葛亮出祁山,李严负责督办粮草。但由于蜀道难,运粮不易,加上征粮困难,他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完成诸葛亮交待的任务而受到处罚,于是编造谎言,说东吴要兴兵寇蜀,骗诸葛亮撤回了汉中,然后又妄奏刘禅,说:“我已经备办好了粮草,不知道为什么诸葛丞相却无缘无故地班师回朝了?”当事情的真相暴露后,李严被贬为了庶人。

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很多上级领导像诸葛亮那样,不断部署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些领导的高压下,下属们纷纷走向崩溃,而且还有人开始像李严那样弄虚作假了。

在统计系统工作多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贺铿指出,近年来地方高估GDP及其增长速度的问题日趋严重,2000年至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加权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和3个百分点,2004年则高出个百分点。

“下达计划指标时,‘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上报统计数字时‘下级骗上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贺铿说,这些弄虚作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追求“政绩”,对统计数字进行干预。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按需报数”,或者按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意图报数。

由此看来,压力未必都是动力。来自上级的压力过大时,压力就会变成前进的阻力。诸葛亮时代如此,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亦如此。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事必躬亲的恶果

俗语说“技多不压身”,但却有很多人因为懂得技术太多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倒是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笑傲江湖。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兴趣过于广泛,就会影响主业的发展。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但他最终还是没能打败专注于军事的司马懿。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会吟诗赋辞,能抚琴弄曲;发明木牛流马,设计连珠弩;他善兵法,懂阵法;他长于口才,敏于辩论。用“才华横溢”来形容诸葛亮一点也不为过。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大部分才艺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比如“舌战群儒”说服东吴对曹操动兵;“借东风”赢得赤壁之战;“空城计”抚琴吓退司马懿;八卦阵难住司马懿;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等等。但诸葛亮的这些才艺展示并没有给他带来最终的胜利。

司马懿没有诸葛亮那么多才艺,他唯一值得让人称道的便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正因为如此,他可以一门心思地钻研打仗,并在与诸葛亮的多次对垒中取得了了不起的战绩。

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可以看出,诸葛亮军中的专业化分工做的很不好。一个军事首领竟然亲自设计制作木牛流马,亲自察看气象变化,这让那些能工巧匠和气象分析师该如何工作?写书信羞辱司马懿也不一定要由诸葛亮亲自动笔,找个语言犀利一点的文书就可以了。可是,诸葛亮不仅做木匠活,抢气象分析师的饭碗,还自己充当秘书角色。这怎能不影响他的军事研判能力和统筹管理的绩效?

诸葛亮不仅是蜀国的最高军事首领,也是蜀国的最高政治领袖(刘禅只不过是他的傀儡而已),用今天的话说,诸葛亮的官职至少也是国防部长+国家总理。与诸葛亮不一样的是,司马懿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好他的军队总司令的职责,不用去管国家行政事务,所以他能集中全力对付诸葛亮,最终拖垮了诸葛亮。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透支生命的无奈选择

诸葛亮如同一个短跑运动员,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结果在中途就透支了体力。所以,在与司马懿的长期对垒中,诸葛亮赢得了开场的喝彩,但却输在了后半程的较量中。

透支是诸葛亮的特点。他透支信用,导致东吴偷袭荆州并杀害关羽父子;他透支个人形象,导致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他透支人力资源,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他透支国力,结果留给姜维了一个烂摊子。

诸葛亮透支了一切他可以支配的东西,结果都没能战胜司马懿。最后,他不得不透支自己的生命,悲壮地离开了他未竟的事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