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要天道好还,复归正统的。我主是汉室的后代,岂能无土地封分?况且刘景升是我主之兄,弟承兄业,有何不顺?你主是钱塘小吏之后代,平素根本无功德于朝廷,现在倚仗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却还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图。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你家主人姓孙却想强争?况且赤壁之战,要不是我军协力,加上我巧借东南风,他周瑜不要说是展半寸之功了,或许早被曹操将二乔置于到铜雀宫了,即使你鲁肃的家小,恐怕也是难保。”

这一席话让鲁肃瞠目结舌,沉吟半晌才说道:“真没想到你会再次食言,你这让我回去如何交待?”

孔明的空头支票再次开出:“为了让先生面上好看,我劝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图得别的城池时,便还给东吴。”鲁肃追问:“孔明待图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承诺:“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鲁肃带着诸葛亮的空头支票回去,按理说他是死罪一条。周瑜说得明白:“子敬中诸葛之谋也!名为借地,实是混赖。这等文书,如何中用,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必须连累足下,主公见罪奈何?”好在周瑜念鲁肃当年有恩于自己,决定帮鲁肃开脱过错,要不然诸葛亮必然会害死鲁肃这个大好人。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周瑜设下美人计,让孙权假将妹妹嫁给刘备,未曾想被诸葛亮看破,并将计就计,最终让东吴“赔了夫人有折兵。”这便是“诸葛亮二气周公瑾”。当然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既然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不妨假定其为真实)。作者想要表述的是,这“二气周公瑾”是周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又何尝不是诸葛亮主动与同盟交恶呢?既然你已经识破对方计谋,不去娶亲便也罢了,何苦要杀对方兵士,气人家主帅呢?要知道,吴蜀合力,才是抗曹大计!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此时已经想置对方于死地了。

后来,诸葛亮“三气周公瑾”,便把周瑜给气死了。有人说,不对,诸葛亮并不是有意要气死周瑜的,他前去给周瑜吊丧就是最好的说明。周瑜之死是因为他自己度量太小,才导致金疮崩裂的,

我们说诸葛亮这个人不仅狡猾,而且虚伪,读者都被他在吊丧时声泪俱下,悲痛万分的样子给迷惑了。连鲁肃都暗自思量:“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而。”其实早在周瑜扬言要助刘备攻打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就大笑说:“周瑜死日近矣!”因为诸葛亮已经想好了气死周瑜的妙招。后来周瑜中计,诸葛亮夜观天文,又一次大笑:“周瑜死矣!”

。。

盟友反目:诚信缺失的代价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我们看不到一点有关周瑜陷害诸葛亮的文字,也找不到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只言片语。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接受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为“信用欺诈”而叫好的。

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刘备、诸葛亮的确有一些诚信问题,只不过远没有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过份。但恰恰就是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诚信问题,导致了东吴的疯狂报复。

那是在刘备大军占领益州后,孙权希望刘备能转让荆州给东吴。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备的托辞而已,于是不断派兵进攻刘备的属地,给刘备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刘备的诚信缺失被放大了很多倍,而且是被当作一种智谋来进行宣扬的。

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大军夺得西川后,诸葛亮也没把“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的承诺放在心上。不过东吴自然还在惦记着这件事。张昭献计,让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索要荆州,并声称:倘若不还,就杀了诸葛瑾全家。

面对东吴的动作,诸葛亮、刘备、关羽联合上演了一出戏,先是刘备假意答应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东吴。然后,诸葛瑾到荆州索要三郡时,却被关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绝了。诸葛瑾在回西川找自己的亲兄弟时,诸葛亮早就躲出去了。诸葛瑾再次找到刘备,刘备却说:“吾弟性急,极难与言。你可先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三国演义》以赞许的口吻描述了诸葛亮、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诺言的经过,使得东吴终于认清了对方所谓的合作诚意,于是暂缓攻击曹操,转而制定报复刘备、诸葛亮的计划,连鲁肃这样的忠厚人,也成了坚定的报复刘备、诸葛亮的一份子。

诸葛亮信用缺失造成了一连串后果:东吴图谋报复——关羽败走麦城且被杀身亡——刘备兴兵报仇——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备更加失去理智——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

费尽一切心机,赖着不想归还荆州。结果荆州还是被东吴夺回去了,而且还伴随着如此悲惨的牺牲和损失。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信用欺诈”是很不划算的。假如他早点让刘备归还了荆州,也不至于弄得个关、张惨死,刘备托孤的结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失信于周瑜,是为了维护对刘备的忠义。再者说,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信”也是排最后一位的,远没有“忠义”那么重要,就连那个“智”,也排在“信”的前面。

也许正是因为诚信被排在智谋之后,才使得中国人屡屡将诚信抛在一边,而去尝试计谋和背叛。

从现代管理学理论出发,诚信应该是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团体若缺乏了诚信,就必然会遭到其它团体的攻击。当年刘备受诸葛亮之计策而背信于孙权,导致了孙权的疯狂报复,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小看了诚信的重要性。

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各带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在对方落难的时候还能相互救助,可一旦实力膨胀,便开始背弃盟约,互相搞磨擦。最后大家分道扬镳,一个在北京搞大顺政权,一个在成都搞大西政权。最后被清兵各个击破,分头消灭。

清代义和团闹事,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慈禧太后一看这些“拳匪”有利用的价值,于是暗中支持他们到京城闹事,专找洋人的麻烦。洋人大怒,认为慈禧政权失信于他国,于是组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知道清军招架不住,只好逃离京城,并开始向洋人求和,许诺巨额赔款,而且还凶残剿灭义和团,以平息洋人的怒气。慈禧先失信于洋人,再失信于民众。一个缺乏诚信的政府将其丑恶嘴脸暴露给了国人和世界,不仅导致人民对清政府怨恨的持续增加,也使得列强欲亡我中华的野心越来越大了。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似乎很不会解决诚信的问题。即使连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曾经有过诚信方面的污点。

据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考证,1914年欧战爆发以后,日本人利用欧洲列强无暇自顾的真空状态,向中国提出了有名的“二十一条”要求。这时那些逃往海外的国民党领袖们,如黄兴等,大都为顾全大局,主张暂停反袁活动,并为袁世凯撑腰,以便全民族一致对外。谁知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却与日本侵略者暗中交往,甘心以“二十一条”要求出动出让予日本,以换取日本对其个人及其政党之援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