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华尔街之死 > 第13部分(第1页)

第13部分(第1页)

直接绕过联合国,纠集了由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大利亚军队和200人的波兰军队所组成的12万联合部队,再加上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发起了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战争。

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巴格达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

战争之后,所有人立刻发现原来美国战前所提出的“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压根就不成立。而且,战争之后,美国的西欧伙伴们强调联合国必须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发挥“主要作用”,希望联合国利用其以往参与战后重建的经验和能力,主导在伊拉克建立民选政府的进程,但美国只承诺让联合国发挥以人道主义援助为主的“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在美国人眼里面,西欧盟友们在美国眼里正如同各诸侯国家在周幽王眼里一样,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可以随意使唤,也可以随意踢开的工具。

而在这次由美国人引起的金融海啸中,受伤最惨重的还是美国的西欧朋友们。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美国是这次金融海啸的始作俑者,但是最早陷入经济萧条的却是欧洲,而其中法国甚至搭上了全国性大*的代价。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金融海啸过后,即使是从前美国最最可靠的忠实朋友英国也开始传出了与美国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隔阂。

尽管,这次金融海啸,让欧洲内部开始出现了一些裂痕,但这次金融海啸至少让欧洲人看到自己在美国人心中地位诚然是“不过尔尔”。相信,以后西欧朋友们一定会多一只眼看待来自美国的各种诱惑和胁迫。

喏,不!俄罗斯发威了,美俄较真开始了

看完了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均衡,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美国与俄罗斯这对生死冤家之间的真实较量。

熟悉世界当代史的人一定不会对美国如何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搞垮苏联陌生,也自然不会对“美国鹰”和“俄罗斯熊”之间的恩怨情仇陌生。

鹰本来是空中的霸主,熊本来是陆上的君王。如果鹰只想控制空中的领地,而熊只想占领陆上的疆域,那么鹰走鹰的“空中道”,熊过熊的“陆上桥”,两者永远不会起冲突。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出于一种额外的野心,鹰希望能够在控制空中领地的同时也占领陆上的疆域,而熊也希望能够在占领陆上疆域的同时也控制空中的领地。于是,鹰和熊不可避免地彼此干上了。

本来,鹰和熊的互掐处于一种相对均势,直到有一天,熊因为消化不良而日渐消瘦了下来。熊知道自己无法根治自己消化不良的毛病,所以迫不得已向鹰发出了求救信号,而鹰真的给熊开了一个药方,熊也真的按照在鹰所派来的“鹰犬”指导下按方服了药,结果不仅没有药到病除,反而接连腹泻了好几年。从那之后,熊开始丧失了对鹰的相对均势,而不得不开始选择了用“向鹰低头”的方式来给自己争取更多缓冲时间以便恢复元气。

的确,要不是因为接受了美国学者“休克疗法”的建议后,俄罗斯一度经济元气大伤,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缓过神来。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俄罗斯没有接受美国学者的建议,而是向中国那样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是不是会更顺畅?

但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俄罗斯如果不采取“休克疗法”时世界格局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正如同我们不知道如果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取得二战最终胜利之后世界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只能知道希特勒失败之后,美国成为了二战最大的赢家,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之后,俄罗斯人民成了最大输家。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 65倍。同时,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它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十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积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 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生产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