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龙的力量-南海扬帆 > 第196部分(第1页)

第196部分(第1页)

因为此刻在掌控印度核按钮,位于新德里的“国家战略核司令部”大型地下掩体群之内的人并不是一个文官政治领导人—身为印度总理的曼莫汉。甘地,而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军人—印度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上将。“军人永远习惯以毁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面对着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上将从新德里传来的攻击预案,乔西中将只能报以苦笑,作为军人他必须以服从为天职。

“如果可能我更愿意在孟加拉湾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指挥中心内进行这一场末日的攻击!”按照印度政府最初的预案战略核司令部的空中和海上设施的很大一部分将最终部署到人烟稀少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之上,在那里印度并不用担心对方的核报复,但是此刻那个在安达曼群岛精心构筑的战略指挥中心已经落入了中国远征军之手。

“我们将针对中国、巴基斯坦目前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实际威胁展开全线的核威慑。针对强大的中国,我们将利用部署在南部安得拉邦的塞康德拉巴德附近的印度陆军第335和第336导弹大队所装备的可机动发射的“烈火III”弹道导弹瞄准中国的首都—北京以及经济中心—上海。同时部署中央邦西部的马尔瓦高原之上的“烈火…II”中程弹道导弹将对准中国中部的武汉、成都以及重庆。巴基斯坦境内的战略目标将由主要由部署在印巴边境地区的“烈火-I”型短程弹道导弹和“烈火…II”中程弹道导弹来负责。”此刻在印度战略核司令部的地图之上巴基斯坦的主要城市—###堡、卡拉奇、拉合尔、拉瓦尔品底、费萨拉巴德、海得拉巴、白沙瓦、奎塔均已在印度的短程弹道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

除了战略目标之外,印度军方还将针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在印度边境地区集结的重兵集团制定了一系列战术核打击的计划。实际上以核武器威慑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以抵消这两个印度传统敌人目前在边境地区常规武器和兵力之上的优势,这才是印度目前这一系列剑拔弩张的行动的最终目的。根据印度军方情报系统的估计,中国陆军目前在西藏地区已经集结了2个集团军,4个精锐陆军师又2个山地步兵旅的强大兵力。这样庞大的兵力一旦从西藏高原发起进攻,那么以目前印度陆军在中印边境地区已经被抽空了防线是绝对难以抵御。

根据印度陆军参谋部的估算,中国陆军第一攻击波次将有2个山地步兵旅组成,这两个山地步兵旅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撕裂印度陆军在边境线上的防线,更将为后续部队的前进担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行官任务。在这两个山地步兵旅的掩护之下中国陆军的主力将出现在印度陆军面对孟加拉战区的侧后。

而在印巴边境之上巴基斯坦陆军总计22个师中的17个师,虽然从国力对比上来看仅在陆军方面,印度拥有正规军110万人,而巴基斯坦仅为52万人,超过为2:1,而若将双方的预备役部队也计算进来,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优势将扩大到2.5:1。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单独较量的情况之下,印度陆军一度在印巴边境之上部署了其35个陆军师中的20个师以获取对巴基斯坦的绝对优势,但是此刻面对着孟加拉地区的战局以及中国从北方而来的强大压力,加上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上将需要在新德里地区部署众多的地面部队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目前印度根本无力再在印巴边境地区维持如此庞大的兵力,现在在印巴边境之上印巴两国之前陆军兵力的对比已经下降到了印度陆军9个师对巴基斯坦陆军的17个师,力量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巴基斯坦。

在过去在常规军事力量上,印度对巴基斯坦占有绝对优势,甚至有可能彻底击败巴基斯坦的常规武装力量。正因为有这样的自信,印度才会做出高姿态,声明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巴基斯坦可没有打赢常规战争的自信,它驻联合国的代表已经声明:在常规战争的寡不敌众、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很难保证不会使用核武器。因此印度想用常规军事力量的优势逼巴基斯坦就范,其难度和复杂性将直接升级为一场核战争。

印度发展核军备也有打压巴基斯坦的战略考虑,想诱使巴基斯坦与印度进行核军备竞赛,最终从经济上拖垮巴基斯坦。但是此刻这所有的战略都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在常规力量之上巴基斯坦已经占据了主动,一旦需要巴基斯坦陆军的主力将越过边境,进入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同时在印度西部边境点起战火。如果没有核武器的威慑,那么印度西部战区的局势很可能将出现糜烂。

第五十五章:大雪崩(五)中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关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从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在这首因为那位来自中国西藏地区,有些丰满的流行女歌手—韩红而红遍大江南北的悠扬旋律之中,一辆辆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的军用载重卡车正奔驰在由拉萨前往那歌中所描绘的美丽地方—日喀则的公路之上。

已经在拉萨逗留了近一周时间的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军长李光汉少将此刻正坐在号称“中国悍马”的国产东风“猛士”高机动越野车之上,与第13集团军军部直属部队一同开赴战场。作为中国陆军新近组建的高原突击集团军群的最高指挥官,李光汉少将本应乘坐专机从拉萨直接飞往日喀则的前敌指挥中心,但是多年以来跟随任令羽养成的职业习惯令李光汉少将更愿意与地面部队一起前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的了解连接主战场与后勤补给中心之间的每一条道路的基本情况。

日喀则市距拉萨的直线距离为300公里,有南、北二条公路可以从拉萨前往日喀则,在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从拉萨都只有走南线到日喀则这一条道路。这条被称为“南线”的公路全程约340多公里,沿途要经过岗巴拉山、羊卓雍湖、浪卡子县、江孜县。由于从岗巴拉山到浪卡子、江孜一段,很容易受雨季洪水的影响,发生塌方、滑坡等事故,使道路陷于中断,所以西藏当地政府决定又从拉萨修了另一条公路沿雅鲁藏布江抵达日喀则,被称为北线。北线开通后,南线就很少使用了。

北线的全程约260多公里,不仅比南线近了几十公里,而且路况整体来说较好,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了此次中国陆军各地面突击部队从拉萨进入日喀则地区的首选,但即便是这条新近修建的公路之上,其基本情况也只能说是两头好,从拉萨出发,车队沿着拉萨平原而行驶,而将抵达日喀则时则进入了日喀则平原,这些路段的路面比较容易修建及维护,但中间段由于基本上是在已经沙漠化的山谷中行驶,路面损毁较严重,而且一旦有雨水,很容易将路基冲毁,此刻在公路之上便时常可以看到由于车辆经常改道而留下的道道遗迹,而这些更改的便道完全靠军用卡车和坦克自己沿着草地或沙地碾压出来的。而发生故障而抛锚路边的军用卡车和轮式装甲车辆的身影也不时出现在李光汉少将的眼前

“十几万大军和庞大的后勤保障部队全都挤在这一条公路前进,再好的路也会被压垮的!何况还是西藏这样的天路啊!”面对着眼前这一幕幕有些无可奈何的情景,李光汉少将此刻又回忆起自己一路从成都走来的辛苦历程。当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带着马来半岛百战之余的疲惫征尘,从泰国南部乘坐着泛亚铁路东南亚走廊的火车,一路高奏着凯歌踏上了归国之路。但是走过了克拉克地峡、走过了槟榔屿、走过了安达曼群岛,等待着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却不是可以暂忘兵戈的休整期,而是马不停蹄的转战它方。

第13集团军军部重返山城重庆仅仅逗留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便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全面开展入藏作战的准备工作。集团军必须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拟定了战备输送计划和各种保障计划,进行紧急补充和组织调整,按照中央军委的时间表,兵员的补充必须在一周之内完全,十天内完成装备的调整和补充。在短暂的休整之中成都军区迅速从预备役人员和新兵之中抽调兵员15000余人补充入第13集团军之中基本补齐了缺额,配备、充实了各类技术骨干。

而在装备方面,由于成都军区的防区包括中印、中越两个方向,而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作为军区面向两个方向预备队的第13集团军装备配置一直都比较麻烦。中越边境战区属于热带亚热带丛林和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坦克部队的机动;而中印边境,除边界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外,山里山外都是高寒地带,虽地处高原,相对海拔却也大多是平地,适宜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所以当接到中央军委入藏作战的指令之后,李光汉少将需要着手准备的是并不是如何减少部队的重型装备,而是将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的全副家当运上高原,赶赴战区。

也许是太多的传说使这片土地变得神秘,也许是太高的海拔使这片土地变得遥远。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西藏,这片地处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总是和神秘、遥远、艰险等等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对于中国陆军而言,既然连遥远的异域都可以征服,那么在自己的国土之上他们更可以随心所欲的出现在任何地方。对于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而言,遥远的西藏更并非是不可征服的天域。

不过谈到大军入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新近建成的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总长1956公里,其中新近建成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穿越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300米。在以前,驻藏部队的人员和物资进出西藏主要依赖公路和航空,但公路运输周期长、风险大,航空运输则成本高。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对外贸易运输成本降低了70%,在为了众多入藏的游客提供了方便之余,更在国防领域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按照西方军事观察员的推算青藏铁路可以使中国政府每年向西藏运送超过500万吨的物资,更可以在一个月内运送多达12个以上的陆军轻装步兵师。

当然,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这也是并非是夸大其词的。中国陆军的一个轻装步兵师,战斗病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合计在万人左右,总装备重量,一般不超过万吨;集结部署期间每天消耗的物资一般不超过400吨,作战期间每天消耗的物资大约在800…1000吨,按年运送500万吨物资算,每天运送万吨,以青藏铁路每天对开平行能力20对,22节每节60吨物资、100个人计算,完全有能力完成上述的要求。而且在战争状态下运输能力会提高近一倍,当然不只是铁路运输,还有空运和公路运输,所以迅速部署12个陆军师甚至并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乘坐着舒适的火车进入西藏并非是每一个中国陆军士兵都可以享受到了厚待,在众多重型装备将利用重庆到西宁的铁路线运低本次高原作战的后勤中转站—西宁,再利用青藏铁路开赴拉萨之外,李光汉少将下令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的一线步兵分队均利用川藏一线的公路入藏。

自古以来中国内陆进入西藏便有两条主干道,一条是北线,也就是经青海进入西藏,从青海入藏的两条路,一条是青藏线,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指109国道中西宁到拉萨路段,其中西宁至格尔木路段782公里,格尔木至拉萨段1160公里。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另一条是青康线,也就是与文成公主的故事紧密相连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就是1300多年前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走的那条大道。藏族称其为“迎佛路”。

这条大道的起点是唐朝古都长安(今西安市),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市)。不过今天这条古道的起点已经转移到了青海的西宁。从西宁出发走214国道,在西藏类乌齐改走317国道至那曲,走109国道至拉萨。

按照某些自驾游爱好者的描述“都说进藏难,那是没走青藏公路,就是开辆夏利也能从格尔木轻松进藏”、“道路笔直,车行平稳,CD音乐从未跳过”。在这条由中国人民子弟兵用生命筑起的北起青海格尔木、南到拉萨的青藏公路之上全程都是柏油路,自1954年建成之后,一年四季通车,承担着85%的进藏物资和90%的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不过无论是快捷高效的铁路还是坦荡的青藏公路,显然都不是李光汉少将的选择,他为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选择的是自古以来入藏的险途—南线—川藏线,川藏公路是指318国道成都—拉萨的一段公路,从成都开始,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驶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沿河而上、经瓦斯沟,很快就到达古城康定。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早已使康定名扬天下了。位于大雪山中段的折多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真正的藏区便在此山以西。所谓“不过折多山不知川藏公路之难”,这里的山口海拔4250米,折多山一线的地理地貌由于受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的强烈切割,地形高差大,沟壑密布,山岭纵横,且林木茂密、气候温润,带有典型的亚热带温湿谷地特征。下折多山,过新都桥,地势渐渐趋缓,山岭也不似行前那般险峻,真正的高原之旅从此开始。

“在西藏跑了20年车的老司机,都不敢走川藏北路”,由于南线路途短且海拔低,川藏公路进藏之时也多行南线,不过李光汉少将却显然不忌讳这个,在他的安排之下以公路行进的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两个主力师—第37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49机械化步兵师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发,最终在拉萨会师。军人李光汉少将的这一命令曾令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的士兵们在沿途颠簸之余骂娘不止,但是当这些全军的一线部队在经过了艰苦跋涉抵达拉萨之后,却惊奇的发现,比起那些乘坐火车早已抵达拉萨的后勤保障部门和装甲、炮兵部队的同僚们相比,他们丝毫没有出现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高原反应的症状,几乎一下车就可以作战,状态良好。

“走川藏线几乎不用特别进行抗高山反应的训练。这条公路从四川盆地的成都开始,一路西行海拔慢慢升高,虽然有很多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但只是很短时间的通过,且川藏线多数地区植被丰富森林密布,含氧量相对较高。部队一路走来既磨练的意志和战斗品质,而适应了高原作战的需要。”在抵达拉萨之后,李光汉少将第一时间所要作的除了整肃自己的部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迅速与即将并肩作战的兄弟部队取得协同。

此次入藏作战的中国陆军地面部队纳入李光汉少将指挥序列之中的除了成都军区的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所属的2师3旅之外,还有兰州军区第21集团军第61高原应急机动摩步师、第47集团军第55、第56高原摩步旅,以及西藏军区驻军的野战主力—第52、第53山地步兵师,一时之间可以说是重兵云集。不过这么多精锐部队一时间会聚一堂,多少也给李光汉少将出了不小的难题。

特别是中国陆军第21集团军所属的第61高原应急机动摩步师,可以说是兰州军区的“宝贝疙瘩”,其前身是原红2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