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很多心里没底的小国,下定了决心,直接投降。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眼力劲,比如距离大汉更远的几个小国,他们就打算顽抗到底。
遥远的距离,和路途上的黄沙风暴,给了他们与大汉对抗的信心。
交战距离拉长,后勤补给压力直线上升。
再加上西域的地理原因,会让这个消耗加倍,他们笃定,只要能守住第一波攻势,宗恒自会退去。
要不然粮草的消耗,会让大汉得不偿失。
其实他们的想法并不错,换作别人可能真的会退兵收手。
战线拉长,路途崎岖,这种战争的每一天都是在烧钱。
而打下西域各国,所获得的收益,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弥补这种消耗。
换作任何一个明君,都不会做这种事,然而王瑾他不是。
他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功勋,从根源上来讲,他就是好大喜功,他要让后世之人敬仰膜拜,记住他开疆拓土的贡献。
至于消耗,他不在意,没钱就加税,只要不会突破到民生凋敝的地步,他是不会收手的。
而只要王瑾不下令,宗恒更不会撤军,打下西域,开疆拓土,王瑾作为皇帝,自然会流芳百世,可他作为主帅,也会名留青史,这是哪个武将都无法拒绝的荣耀。
高昌国,国都城下,悍不畏死的西域军团士卒顶着箭矢滚石在云梯上攀爬。
西域军团中,密集的箭阵,朝着城头抛射,给登墙的袍泽缓解压力,双方每时每刻都有人倒在血泊当中。
高昌国国王,携王子亲自上城激励士气。
可仍旧无济于事,士兵的素质,武器装备的差距不是那么容易抹平的。
在激战第十五日,全力攻城的西域军团便破开了高昌国的城门。
而迎接他们的则是血腥的清洗,宗恒不嗜杀不假,但么里则这个异族老将可不一样,执意进言要屠城,用以震慑西域。
对于么里则的进言,宗恒不能忽视,么里则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王瑾派来监视与掣肘他的。
虽然么里则往年并没有这么做过,但是既然么里则如今坚定表态了,他就不能视而不见。
尽管他心里对高昌国内的人口感觉有些惋惜,但是还是下令了屠城。
无论男女老幼,高低贵贱,一律杀无赦。
高昌国是西征军遇到的第一个坚决抵抗的小国,凄惨的下场震慑了所有心存抵抗之心的小国。
这让很多叫喊着抵抗到底的小国傻了眼,中原大国以前不是没教训过西域诸国,可从前可没有过这么狠的手段。
中原大国向来标榜的仁义道德,到了这一朝,是一点儿没看见。
这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觉得恐惧,不少实力弱小的小国迅速滑跪。
仅剩的几家由于地势的原因,四散在各处,无法形成有效的军事援助。
在犹豫过后,要么跑路,要么投降,这场战争,唯一受伤的只有高昌国。
当宗恒携带大量人口战利品回归疏勒城时,立刻派人去传捷报给京都,另外请朝廷进行资源援助。
收获大量疆域,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治理面积,需要官员去管理,需要人口去填充,需要农具种子开垦土地等等。。。
这些物资紧靠宗恒是做不到的,需要朝廷来援助。
其中消耗的钱粮,人力物力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这也是为何往前的中原王朝不愿意彻底拿下西域的重要原因,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