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五年春,王瑾着张辽与周瑜起二十万大军征讨匈人。
而吕布与马超二人则在北地驻扎,预防内部动乱。
对外战争时期,是一个国家内乱最佳的时机。
勾结异族,里应外合之事,不见得有些人做不出来,作为本身道德就偏低的王瑾,从不会低估人心的险恶。
而在出征之时,王瑾特意点将了李氏李恒以及一些李氏子弟,以及北地豪族子弟随军出征。
在给予他们军功的同时,他也要利用他们做些文章。
对于世家大族,一味的打压,一味的压制,倒是有些浪费其中一些精英的才华了。
在用到到他们的时候,王瑾不介意去用他们。
同时,也会给予他们一些希望,看得到出人头地的曙光,否则真要给他们逼的太急了,也不好,鱼死网破下,总会让天下动荡。
对于王瑾的征辟,无论是李氏,还是其余北地豪族,心底都是松了口气。
能被利用,就证明还有价值,有价值就不会被清理。
尤其是李恒,作为与王瑾正面抗衡过的人,王瑾都能赦免重用,那么其他人只要老实些估计也不会有事。
而在出征前夕,王瑾便将此次出征的军中高层全部召进宫中做出指示。
首先就是修整北地被破坏的城池营垒,岗哨地堡,如秦、明等朝代以墙体、关隘阻断游牧民族骑兵南下,设置烽燧系统,通过烽火传递军情。
在进攻之前,先稳固好后路,才是最稳妥的,否则被逼急眼的匈人,借助骑兵的机动性,直接亡命突袭,会对北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比如屠戮百姓,河流水源投毒,焚烧良田,都能造成极大破坏。
另外派人和草原新崛起的小部落卑人氏族建立联系,进行
互市与封锁,通过“茶马互市”“绢马贸易”等官方交易,用丝绸、茶叶、粮食换取游牧民族的马匹、皮毛。
只要能成功,那么以后就可以用经济利益牵制其南下,尤其是在匈人被驱逐后,卑人日后不免在草原上做大,偌日后卑人侵扰,便封锁边境,断绝物资供应。
李恒也接到了一个很特殊的任务,利用李氏在北地的威望,往边疆地区迁徙百姓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既充实边防力量,又减少对游牧民族的物资依赖。
只要能成功,那么大汉就会开辟一个新的州府。
为了确保李氏出力,王瑾也暗示了李恒,只要能移民实边成功,那么李氏将会在这个新州获得一定的利益。
与大军出征的还有罗网的探子,他们在草原也有暗桩,尤其是卑人部落,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会被渗透。
他们负责挑拨卑人与其他小部落各部族之间的关系,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没有礼法道德的束缚固然自由,可是也会滋生混乱。
草原各部落内部常因草场争夺、权力分裂,只要手段得当,可以通过扶持一派、打击另一派来削弱其整体实力。
草原上各势力只要不团结,陷入无休止的内斗,那么就不会对大汉构成威胁。
而对于愿意彻底归附大汉的小部落,则给予安置,使其成为边疆“屏藩”,安置在边境县城,既减少威胁,又充实劳动力。
这一套连招,听的军中诸将眸中愈发明亮,对此次征讨匈人的信心倍增。
他们不怕打仗,更不怕打匈人,怕的是无功而返,靡费了钱粮军力而颗粒无收,那才是最难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