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更不用说,硬是篡位了,改唐为周,强大的大唐在她手里被打没了北方近半的领土。
要不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真的猛,大唐真不一定能再站起来。
以史为鉴,王瑾认为去母留子是必要的,而在这之前,皇子不能被生母影响太多。
就像汉武帝晚年,他在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太子后,担心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日后专权,便找借口将其赐死。
北魏时期也长期实行去母留子制度,道武帝拓跋珪先将明元帝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赐死。
后来太武帝拓跋焘的母亲杜贵嫔、文成帝拓跋濬的母亲李贵人等也都因这一制度而死。
那么他们为啥那么做呢?因为他们吃过亏,所以不想给后代留下隐患。
去母留子虽然残酷,但是好用。
至于对皇子负面影响,根本不重要,皇子不是常人,能享受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富贵,能有机会坐上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所以必然会承受不一样的痛苦。
不想承受的,摆烂不争即可,谁会在乎一个废物的妈是不是活着。
王瑾百年后,传位给谁,都要带走其生母和皇后。
无论如何,在王瑾闭眼后,李宓都得死。
他不光是皇后,更是李氏女,有着庞大的外戚势力。
他不想让以后的江山改王姓李,一丝机会都不会留下。
而王承的教育,也将由他和司马懿等人亲自教导。
只要王承的能力不会太差,王瑾是想立王承为太子的,因为王承既是嫡子又是长子。
立嫡长比立贤更为稳定,立贤相当于就是在养蛊,变相的鼓励玄武门继承制。
但如果王承不行的话,那就得另说了。
李宓很聪明,对于王瑾的想法,李宓多少能猜测出来一部分。
但是她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这几年的相处让她了解了王瑾的脾性,她知道,硬要抵触的话,除了会让王瑾不满,消磨夫妻感情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为了王承,她都要老实听话,王承是长子,但却不是王瑾唯一的儿子。
在王承之后,纪婉,玉萝,步绮罗等人相继诞下子嗣。
王瑾现在还很年轻,以后的后宫会愈发充实,王瑾的子嗣也只会越来越多。
李宓心里清楚,王承是首选但不是唯一选项,她这个当娘的不能给儿子拖后腿。
日后,对于皇子的教导,后宫是完全插不上手的。
他们接触的将会是一个时代最有权势与才华的人。
而他们也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去学习,去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