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他们做出了人生最大的一个决定,那就是成为大唐的棉布和丝绸商家。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只能从齐王港拿一些棉布回到天竺来售卖,不过这样也获利颇丰。
短短的一年时间,他们就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然后顺利的从齐王港买到了一艘海船,开始了前往大食帝国开拓市场的道路。
大唐的棉布产量,虽然不能说是供过于求,但是每年大量新增的棉田,导致国内的棉花价格不断的下滑,如今一匹棉布的价格,早就比十年前一匹麻布要低了一大截。
用物美价廉来形容大唐的棉布,绝对是不过分的。
虽然不能说每个大唐百姓都能买得起棉布,但是至少在各个州县里头生活的百姓,八成都是买得起的。
这个时候,拓展棉布的海外市场,就变得愈发重要了。
要不然的话,朔州北部还在不断的扩大棉花种植范围,到时候一旦棉布的价格下滑到无利可图的境界,对大唐的棉花种植产业来说,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是李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所以以东海渔业为首的各个海贸公司,纷纷开始加大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
像是朝鲜半岛和倭国这些地方就不用说了,早就已经被棉布给瓜分了市场,本地的布商,除非转行售卖大唐的棉布,否者就活不下去。
至于南洋,各个贸易公司也纷纷将棉布作为主要的贸易货物,进展也十分不错。
但是这个趋势,顶多就到了天竺,再往西就不容乐观了。
所以东海渔业才把大量的棉布运输到齐王港,然后鼓励大食人、天竺人来齐王港批发棉布,让他们自己去开拓市场。
相当于大唐把一部分的利益让给了这些商家,换取他们主动积极的去开拓市场。
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像是姆加尔和普拉巴这样的天竺人,能够有机会成为富商,跟大唐的鼓励政策其实也是分不开的。
“对我们的意见大,那是很正常的。不管是谁,自己的生意被挤占的快要活不下去了,肯定都会有意见。
不过,我觉得下次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拉拢一批大食人出面,我们躲在背后。”
姆加尔显然是有点舍不得大食帝国的庞大市场。
哪怕是这里已经有不少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他也不愿意退步。
“这个可能不见得有多大的效果。就拿巴士拉这里来举例,所有流向内陆的棉布和丝绸,都是我们跟其他一些同样从齐王港拿货的大食帝国商家手中售卖出去的。
相当于我们一起把巴士拉原本的那些商人逼得活不下去了。
最关键是我们损害的还不仅是这些商家的利益,还有这些商家背后的大食帝国官员及种子麻仁的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