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情只有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才会产生,和平年代的人喜欢看军旅文,除了了解历史外,更多的是在体验男主的人生,跟着他一起热血,一起悲悯。
王波就要写出那个时代的“亮剑”精神。
何为“亮剑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
像是人生的一次次冲锋,像是战场上的一次次勇敢。
独立团的骑兵连在遭遇日军围剿时,孙德胜明知敌众我寡,依然没有逃跑和退缩的意思,拔出佩刀向敌人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每次冲锋过后,都会倒下一批战士。
到了最后,只剩下被敌人砍下一条胳膊的孙德胜。
但是他依然喊着:
“骑兵连!进攻!”
口号伴随着最后一次进攻发起,而他也在最后一次的冲锋里倒下了。
自此,骑兵连所有人死在了自己的战场上。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
王波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更加坚定了军旅题材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普遍的认知是线性而模块化的,即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等文学思想更替,构成了线索清晰、逻辑井然的存在。
于是80年代的文学创作就是按照这种顺序,在这些板块之下进行思想演绎与形式探索。
但是王波从军旅题材下手,确实新颖。
初看《亮剑》这小说写的是中国军人的军魂,给人以力量。亮剑精神宛若一种气魄,是面对困境时的不畏艰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
这仿若与此时的文学时代大背景格格不入,但是王波认为《亮剑》后面的反思、伤痕有多么惨烈,前面的英雄气概就要写得有多么浓墨重彩。
他在用一种全新的笔法,去给文坛带来一些思考:
“原来伤痕文学还可以这样写。”
纵观李云龙的一生,都在为了民族的自由而战。就像电影《勇敢的心》里面一样,在镜头的最后,威廉为了正义在死前高喊的那声:“Freedom”。自由在那一刻,从未这般震撼人心。
所有的人都会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活的有意义。
曾经李云龙那样的一群人,为了民族的自由,在一次次枪林弹雨中冲杀。
于是,中国才会不可能再被他族侵犯了。
向往自由之心永远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