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啦!”
汐汐停好车,“梅兰芳先生,祖籍江苏泰州,是中国京剧“四大名旦”
之首、“梅派”
创始人。”
“梅先生的故居有三处,分别在北京、上海、还有泰州。
北京这个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这里是要收门票费元,其他两个好像是免费的!”
“说起梅兰芳先生,1904年8月17日,梅兰芳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13年10月末,梅兰芳首次应邀随同京剧老生王凤卿赴上海演出,初来上海便风靡了整个江南。”
“从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包括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
“1918年前后,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法,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在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都做了艺术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在特殊时期梅兰芳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敌人演出,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
“1945年咱们取得胜利后,梅兰芳剃须重返舞台,在胜利庆祝大会上首次登台,上演了《刺虎》,后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姜妙香等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
“1959年5月25日,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汐汐细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生涯。
“梅兰芳先生对于京剧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的歌唱、行腔婉转自如、韵味无穷,吐字清晰有力。
他根据每一部戏曲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设计出最合适的唱腔进行戏曲人物表现。
老戏里的“南梆子”
一向是花旦唱的,青衣、闺门也唱“南梆子”
是由梅兰芳编制《嫦娥奔月》时创始的,旦角唱“反四皮”
“反四平调”
等板式也是他开的头。”
“创造了一系列新型舞蹈,例如《霸王别姬》的“剑舞”
、《黛玉葬花》的“花锄舞”
、《天女散花》的“绸舞”
等。
在其独具艺术特色的“梅舞”
中,舞蹈不再仅仅是“以舞叙事”
,而演变为一种“借事起舞”
,具有了舞蹈的相对独立美学价值。”
“他注重表演的细腻与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改变了青衣重唱功轻表演的旧规,在唱做念舞乃至化妆、服装层面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已特有的表演风格。”
“梅兰芳在艺术上不断追求进步,善于博采众长,同时他为人谦逊,尊重同行,团结同仁,与众多艺术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同样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通过演出等方式为社会贡献力量。”
“师傅!
天幕上的姑娘是在介绍你!”
魏莲芳对着梅兰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