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面电源车提供的电力,开始旋转的启动齿轮,才能将机械能传导到飞轮上,再由飞轮进一步将机械能传递到发动机前方的桨叶。桨叶转动,带动连杆、曲轴运动,最后传递至活塞。。。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做功循环。
于是乎,问题来了:飞行手册上的“Mesh‘rightengine’”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是让飞行员操控发动机的启动齿轮,让启动齿轮和飞轮完成对接。
这个过程,你说是“匹配”?可以;你说是“吻合”?似乎也没毛病。但最贴切的中文翻译,肯定是描述两个齿轮上的“齿”互相咬合的啮合,更加准确。
可在Mesh这个单词本身所包含的中文意思里,啮合,反而是一种很少被用到的翻译。
换而言之,如果许亚林只是靠看一些外文书学习的英语,那么他大概率是不会用出“啮合”这个词语的。可偏偏,他用了。。。
看着徐作浩机长那犀利的审视眼神,许亚林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湿透。这可不是后世的太平年景。。。哦不,应该说,就是后世,“行走的五十万”都到处上蹿下跳呢。这时候的“五十万”们,活动那可是更加猖獗。
联想到各种文学影视作品里,关于这段时期“秘密战线”工作的描写。许亚林顿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有多致命:
一个本不属于自己应该了解的知识,却被自己准确无误地说了出来。这要解释不清。。。
等到落地汉口,自己恐怕就得被保卫部门请去喝茶了。
“这不对劲吗?活塞式发动机,我记得就是启动齿轮啮合飞轮,然后通电启动。。。我就是觉得用‘啮合’来翻译会更准确一些。。。”
“你飞过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你不是飞米格17那种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吗?早上你和杜猛子的对话,我可是听到了。”
徐机长依旧死死地盯着许亚林,警惕的意味,丝毫不加遮掩:“喷气式发动机的启动,可用不着将启动齿轮与飞轮进行啮合这一个步骤。”
“飞过,不过是在很早前了。当时我刚到航校,过了一年多吧,就飞过初教5。我看手册上,咱们的DC-3用的是14缸星型活塞发动机,然后我记得,初教5是5缸星型活塞发动机。我当时就想,都是星型活塞发动机,那它的运作逻辑,应该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
急中生智下,许亚林在脑海里翻遍了原主的记忆,终于找到了一个还算合理的解释。
果不其然,当这个说法出口以后,徐机长脸上的警惕之色瞬间少了许多。如果是有飞过活塞式发动机飞机的经验,那么,许亚林能够准确翻译出“啮合”,自然也就不算什么问题了。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徐机长还是继续问道:
“你是哪一年上的航校?上的哪一所?”
“1954年,第四航校。”
听着许亚林迅速答出和档案上一模一样的答案,徐机长又扭过头看向了李荣:“阿荣,你去外面问问阿兰,初教5是什么时候。。。”
“机长,这还用问啊?当初南昌320厂搞出初教5,全国都轰动了。我记得很清楚,54年7月26日,广播里就播了咱们祖国自制飞机研发成功的报道。阿林他,54年入航校学习,头一年肯定是在地上进行理论学习,到第二年上机那会,初教5已经有了。”
与严肃的徐机长相比,李荣的态度就随意多了。不等徐机长将话说完,便插话替许亚林解释了起来。
一开始,听到徐机长突然发难,李荣也是在后知后觉的震惊下,怀疑过许亚林的来历。但在许亚林说,他曾经在航校飞过类似飞机的时候,李荣便打消了对他的怀疑。同时,语气还微微有点酸楚:
“机长,人是科班生,系统培养出来的。和我们那会能比吗?”
“你先别废话,让你问你就先去问。阿兰她们原本就是空军的人,对他们系统内的事情更熟悉。我也知道55年的时候,初教5有了,但那时候他们第四航校有没有初教5在飞。。。这事你知道还是我知道?”
冲着李荣一瞪眼后,徐机长又扭过头看向许亚林,语气稍微缓和了些:
“阿林。。。我知道你现在可能对我怀疑你很不满,很愤怒。但我希望你能够理解。。。咱们民航虽然看上去不如军航重要,但你看看我们的乘客。13级以上的高级干部一抓一大把,这要是让敌特混上了飞机,再搞点破坏。。。”
“我担不起这个责任,国家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没事,机长,我理解。”
话都说到这份上,这还能不理解吗?
许亚林苦笑着摇了摇头。
该说不说,这年头的人,才从战争年代走过,警惕心那是真的强。一点不对劲的地方,便可能引来怀疑。。。
这突兀的变故,倒是也让许亚林冷静了许多。
不多时,驾驶舱的舱门再次开启。李荣,和一头雾水的方雅兰款款而入。
“机长,我把小方叫来了。小方,你和机长说说,55年那会,第四航校里有初教5在飞吗?”
“应该是有的,初教5是模仿的雅克-18生产研制而成。这款飞机,最早援助过来的时候,就是给战斗机学校当初级教练机用的。所以,初教5试飞成功,并投入生产后,首先装备的就是各个航空学校。”
在回答完徐机长的问题后,方雅兰这才有功夫提出自己的疑问:
“徐机长,您突然问这个。。。是发生什么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