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事业的富国利民的伟大计划。这个计划集中地体现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的愿望,也给今天正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忘我劳动的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1956年,苏联专家进一步完成了《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建议水库的正常水位360米,比《规划报告》中的350米,高出10米。这意味着必须淹没农田333万亩,移民90万,远远超过350米规划中的60万移民。
●1957:三门峡工程开始施工。
1957年,为三门峡大坝举行的专家会议中,除了黄万里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及温善章提出“低坝、小库”建议外,专家意见出现一边倒的倾向。1957年,国家建委会同意了360米方案,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
●1960年,三门峡水电站成立。
7 月28日以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张含英为主任委员,河南省副省长齐文俭为副主任委员组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洪验收委员会,于7月26~28日,听取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情况和拦洪准备工作汇报,并在现场实地检查了三门峡拦洪工程,审阅了拦洪工程的各项资料。经认真研究讨论后,拦洪验收委员会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质量是好的,具备了拦洪条件,全体委员一致同意验收。
7 月28日下午,庆祝三门峡水利枢纽胜利拦洪大会在三门峡大坝右岸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有: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洪验收委员会全体成员,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地、市的负责人,苏联专家和各地来宾,三门峡工程建设者和三门峡市各界代表共30000余人。各级领导和苏联专家先后在大会上讲话,一致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拦洪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是根治黄河的一个伟大胜利。
8 月7至9日三门峡市人民委员会和三门峡工程局先后举行宴会,欢送奉召回国的苏联驻三门峡工地设计代表组全体专家。三门峡工程局领导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苏联专家中苏友谊纪念章;代表水电部副部长授予格里果里耶夫专家感谢状;三门峡工程局并给当时在三门峡工地工作的4名苏联专家发了感谢信。8月10日下午苏联专家离开了三门峡,三门峡市和三门峡工程局的负责人及近百名职工到车站欢送。
●1961:三门峡堵孔后的问题 。
1961 年,黄万里教授力争要求保留的导流底孔,被全部用混凝土一一堵死。而就在这一堵孔工程紧张施工之际,水库内的淤积已经开始迅速发展,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中,潼关河床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暴长4。5米,黄河上游及支流水面也连涨连高,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受威胁。
●1962年:三门峡水库改变运用方式。
3月19日国务院决定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防洪排沙”(后改称“滞洪排沙”)运用,汛期12孔闸门全部敞开泄流。
三门峡水库自1960年9月开始蓄水以来,水库淤积比原设计快得多。截至1961年底。库区淤积泥沙13。62亿吨,连同1959、1960两年淤积的 3。68亿吨以及库区塌岸1。8亿吨,共达19亿吨,下泄泥沙仅为1。1亿吨,致使潼关河床严重淤积,渭河河口形成“拦门沙”,加之淤积末端迅速上延,严重威胁到西安及关中平原和渭河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安全,国务院据此决定改变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
●1963:第一次承认三门峡的失误。
1963年7月16日至31日由水电部副部长张含英主持,有120人参加的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第二次技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着重研究了三门峡水利枢纽上下游泥沙冲淤变化,增建泄流排沙设施的可行性,非汛期发电以及增建工程的有关工程技术问题。会议还以三门峡工程的控制运用为中心,联系到黄河的治理方向,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干支流水库以及黄河、渭河下游的河道整治问题。
在三门峡是否增建泄流排沙设施上,讨论会仍有较大的分歧。
9 月1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会办字第784号文件指出,三门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渭河、北洛河下游河道出现严重淤积,形成“拦门沙”,且淤积有继续向上延伸之势。截至8月底,渭河淤积已发展到泾河口附近(距西安市草滩约11公里),北洛河淤积已发展到大荔县河城村附近(距北洛河口128公里)。渭河河床抬高 0。4至1。4米,北洛河河床抬高3至4米,两河河槽断面缩小约一半,过水能力大大降低
潼关河床升高,上游泥沙不断淤积,西安面临危险。对此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已经迫在眉睫。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改建势在必行,目标基本上回到温善章过去所提到的低坝方案。周恩来说:“要登报声明,他(温善章)对了,我们错了,给他恢复名誉。”
●1964:是炸掉,还是完全不改?
如果没有后来的两次改建,三门峡水利工程将以一个彻底的水害工程被废弃而告终。
陕西省代表在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要求国务院尽快拿出方案———拯救陕西。
在第三次视察三门峡之后,周恩来于1964年12月再以总理的身份召开会议,强调“三门峡改建不能再等”。
这次会议同1957年那次大相径庭,各方意见分歧甚远,一边倒的现象没有出现。河南省科委的杜省吾认为:“黄河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主张将三门峡大坝一炸了事。而担任过三门峡水电枢纽第一任总工程师的汪胡桢却在另一个极端坚守——淤积是必然的,下游的利益是全局利益,三门峡枢纽不必改建。
●1964年,三门峡水电站原设计安装的第一台机组发电。
3月5日三门峡水电站原设计安装的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不久因水流含沙量太高,机组损坏,于5月1日停止运用。该机组随即移往丹江口水电站。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等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
4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长彭真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对工程建设作了重要指示。
●三门峡水库进行人造洪峰试验。
6月30日,鉴于三门峡水库全部改建工程一旦付诸实施,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将趋于严重,该项试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人造洪峰,寻求冲刷下游河道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