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长安三年五月,在武曌退位的第五年,武曌似有所感,传信于小女。
彼时的武长意正在江南亲赴治水,闻信而归。几番思量下,她亦让其他在外的姊妹兄弟们回洛阳,送别生母最后一程。
在这几年里,例如李显李旦这类,她暂时没杀,只把他们根据具体情况,或流放在外,或留在洛阳,而太平这些年也常在北边,其实少有回洛阳。
太平自前些年第一次去幽州后,便没怎么离开过北边了,特别是武长意还总往外打,北边的国界线越发往外扩,太平光是在北边走走逛逛,都一两年走不完,更别提,她亦是在那边做正经事的。
太平负责北边的百业学院,第一所第二所……基本每一所百业学院,都是有太平的贡献与痕迹,她亦是第三所北方学院的院长。
她为着更名正言顺的去管理百业学院,她还特意抽时间回了趟洛阳参加了第一次的正式科举,也就那一会儿,她再也受不了驸马一家,决然休夫,而后考取了个不高不低的功名后,又毅然决然的投身于北边国土。
至今日,太平也已有三四年没回过洛阳了。
再度站在洛阳的地界,已经晒黑了许多也更强壮的太平颇有些感慨、她不再是从前娇养的温室花卉,更如凌霜寒梅般,目光坚定,眉目沉静,一颦一笑更甚几分当年风采,亦更甚几分自由与恣意。
她此番回洛阳,都懒得换洛阳的水袖长裙,还穿着北边更常穿着的劲服长裤,不少熟人第一眼看去,都不太敢认人。
武长意不免欣慰于太平这般的变化。
不是说女子只有强壮才可以,她的感慨只是作为血亲,发现阿姊终于长大、终于可以独当一面、终于有自己的想法与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未来……太平往好的方向发展,又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着,如何不让人感慨呢。
武曌见着这样的太平,也觉几分讶然,她看了又看,最终笑道:“儿时爱哭鼻子的小太平,如今也成了一方人物了啊。”
太平在北边的事迹以及不少成就,都有经由从太平本人的信里或者其他人的口中传来,武长意每每知晓太平的那些事时,都会来与武皇分享,两个人会就这样坐在一起,一起笑一起谈,也一起回忆。
哪怕有时会因回忆过往而陷入几分怅然与悲伤,但武曌一直不曾觉得自己老,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年轻和积极的心态、她这一生跌宕起伏,但也算终得圆满,少有遗憾与大悲,她亦是‘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
太平是黑了些,但依旧能看出在被调侃后,她还是脸红了下,然后鼓着脸,嚷嚷道:“小时候谁能不爱哭嘛!”
在外雷厉风行的学院院长在至亲面前,还是那个脾气娇横且爱撒娇的小姑娘,受不得半分委屈,无理也要嘴上讨三分好。
太平儿时确实爱哭,看不到父母会哭,看不到妹妹会哭,吵不过兄长们也会哭,不顺她意,便也会哭,有时一日能哭个四五次,少时的武长意便疑惑过,太平这样爱哭,眼睛不会哭坏吗?
而武长意把自己的疑惑问出口,没待阿娘回答,不巧被太平听到了,太平就又是一顿哭闹,武长意就只得把疑惑压下,和阿娘一道安抚太平,还抛出了好几个承诺,才堪堪哄住太平。
于是武长意也学乖了,只哄,不再问其他。
这一日也是,武长意便只坐在一边,笑而不语。
后面陆续有其他几个同母阿兄也进来了,从前有再多的嫌隙,在此刻都似乎消散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不谈政事,只说家常,稀松平常,却在皇家中,格外少见,亦尤显珍贵。
饭后,就簇拥着武曌去散步,直至夜幕降临,便又一起吃了顿晚饭。
晚饭后,已是深夜,众人散去,只余武长意与太平还留在武曌寝宫,武曌想劝走她们,却还是没抗住,终是三人许多年未有过的同床共眠了。
武长意与太平儿时便常爱赖在武曌身边,这睡觉自然也要一起,有时还会与李治和其他几个阿兄,一家子一道挤在一张大床上睡、不过最后一次一家子一起睡,也是太平五六岁那会儿了,等到后面再大些,就只剩下了母亲与女儿们了。
再后来,女儿们也长大了,出宫的出宫,嫁人的嫁人,抵足而眠的次数便更少。
武长意与太平分别躺在武曌两边,武曌与武长意没怎么说话,几乎全是太平一个人在那里说各种事情,有她在北边遇到的险境与困难,也有她遇到的各种人与事,经由太平之口说出,当真也是丰富多彩。
而说着说着,还是太平自己先睡着了,还打着小鼾。她一路奔波而来,中午才至洛阳,也确实是累了。
于是深夜中,寝殿里,只余下武曌与武长意还醒着。
武长意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万籁俱寂时,身边只余下两位于她而言最重要的至亲至爱的呼吸声,可离别似乎近在眼前,近到似乎转瞬即至,哪怕她见惯了生死与离别,也难免此刻心中甚至有几分恐慌与害怕。
她害怕,她真的害怕……她害怕她真的没有娘了。
武长意很少会去回忆自己失去阿耶的那一天,因为实在难过,实在痛苦。而如今她又要再一次面对这样的痛苦了……
一只苍老却温暖的手轻轻摸着武长意的脑袋,她闭上眼,便做不曾落泪。
谁也没有言语,温馨却也悲伤……
又几日后,武长意带着新采的花来见阿娘,却只见阿娘静静躺在软榻上,还有几片花瓣落在她身上,静谧而美好。
明明阳光明媚,却似冰寒入骨,那一瞬,武长意只觉周围一切都如此安静,安静得可怖。
“阿娘!!!”
710年,五月二十七,武曌薨,谥号则天大圣昭帝。
帝恸,罢朝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