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宁采臣就帮陈剑臣和婴宁斟了茶水,也不分什么宾主,随意坐落,交谈起来。
原来宁采臣为金华本地人士,秀才出身,今年科举无望,秋试不得饱受乡邻亲戚白眼,冷嘲热讽。故心情惆怅,郁郁寡欢,便来到这兰若寺,贪此地清净,无人打扰,就准备结庐而居长住下来温读诗书,全力以赴冲击下一届秋试。
至于兰若寺闹鬼之事,他却是不信的。
听完,陈剑臣笑着问道:“宁兄莫非尚有娶亲,才得如此洒脱?”
宁采臣叹息一声:“实不相瞒,愚兄弱冠而妻无奈内人多病,又因家贫的缘故,操劳过度,已于去年病废,撒手西去了。”
原来如此……
陈剑臣心有戚戚然。
而宁采臣得知陈剑臣乃是赴京进读国子监后,油然赞叹,忽而想起一事:“陈兄昔日开泰学院举办天下第一才子竞赛有一子横空出世,莫非正是你?”
陈剑臣含笑不语。
宁采臣顿时瞧破了几分,当即拍案道:“可惜,可惜陈兄你没有参加最后一关考试匆匆离去,使人好生费解?要知道当时很多人都希望陈兄胜出,狠狠打那几个公子哥儿的脸的。”
陈剑臣含糊弄个借口推诿了过去。
宁采臣是明白人,识趣地不再纠结这个话题。
一番茶水下来双方话语投机,恨不得秉烛夜谈。直到子时才告别陈剑臣和婴宁却另寻一件僧舍住落。
夜深人静,小谢现身出来。
陈剑臣目灼灼看着她,问道:“小谢姑娘,你对此地可满意?”
小谢连声道:“非常满意,多谢公子安排。”
陈剑臣又道:“只不过寺内有书生居住了。”
小谢忙道:“天地可鉴,小谢绝不会加害他人的。”
陈剑臣呵呵一笑:“你有此心足矣……也许,与士子比邻而居,对你可能还会有些好处呢。我观宁采臣,性慷慨,胸怀坦荡,乃是君子……”
说到这里,心里一动,自己这是在撮合他们吗?嘿嘿,话说回来,一个书生,一个女鬼,仿佛天作之合呢。
这自然多是打趣念头,有些东西只能顺其自然,不好横加干涉的。
叮嘱了一番好,小谢拿着画卷,朝着陈剑臣盈盈一摆,又和婴宁告别,旋即隐入黑夜之中,消失不见了。
一宿无话,第二天陈剑臣与宁采臣惜别,鼓励道:“宁兄,你用功良苦,他日必金榜题名。可以的话,我们京城再聚。”
宁采臣笑道:“多谢剑臣吉言,愚兄在此,祝剑臣此去京城,青云直上。”
陈剑臣哈哈一笑,这些客套话固然空泛,但不失礼仪,忽道:“宁兄隐居此地,桃花夜开,或有际遇,可要好生把握哦。”
说完,带着婴宁飘然而去了。
他最后一句话倒令宁采臣有些愣神,简直有些没头没脑的,什么‘桃花夜开’,莫非有啥隐喻不成?
不懂!
宁采臣饱读诗书,可绝非迂腐之辈,思想开明,也知变通。在他看来,陈剑臣很有些不简单,可到底如何,又难以捉摸。
“罢了罢了,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我出来之时,已在母亲面前发下重誓,学不成,枉为人,自当勤奋攻读才是。”
念头萌生,宁采臣回到僧舍内,铺开书卷,伏案用功。
日起日落,云生云散,夜幕又开始降临。
吃过晚饭,宁采臣挑灯夜读,正沉浸在字里行间,隐约间忽而听到外面有读书声传来,其声茵茵,娇嫩悦耳,仿佛女子。
他一呆,心想难道寺内又来了外人侨居借宿?而因为自己用功太投入了,以至于没有发现?
如斯想着,一颗心思便有些飘忽了,竖着耳朵倾听,听到对方所念读字句为启蒙书本‘千字文’,更觉得好奇。
又听了一阵子,终于按耐不住,起身开门出去,举目四顾,夜色苍茫,并无异样,那飘渺的读书声悄然消失。
“咦,难道自己出现了幻听,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