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城防营边上,唐寅正在安排人手重新建立城防。
阳光正好,入秋之后干燥的空气开始席卷中原大地。
杨轻喝着茶水,才得以在天津卫休息一两天,京城就出了这样的事,刘瑾终究还是走上了这条路。
“刘公公啊。”杨轻叹道:“急于求成了,会万劫不复的。”
小卓接过太监递来的册子,放在了少爷面前。
杨轻道:“我明日就回京城。”
“老奴这就去东厂回话。”
眼前还剩下一个章佥事派来的千户,杨轻又问道:“现在北镇抚司情形如何?”
“回杨帅,已有不少人离开北镇抚司,陕甘总兵来信告知牟帅,现在内阁都已落入焦芳手中,人人都知道焦芳与刘瑾沆瀣一气,事到如今请牟帅先去南镇抚司暂缓局面。”
“因不放心北镇抚司的兄弟们,牟帅这才急令让杨帅回京。”
来天津卫才耽误了半月,没想到京城已天翻地覆。
杨轻接着道:“也好,那我回去一趟。”
其实天津卫的事都已安排妥当,之后的建设交给唐寅与王纶。
说是明日就出发,这是说给东厂的人听的。
并不是不信任谷大用,因不知京城的情况,不知那位自称是东厂太监的人是谷大用的人,还是刘瑾的人。
刘瑾处置了御史薄彦徽,府尹陆珩,尚书林瀚,吕翀,刘郤。
这些人都因弹劾刘瑾获罪。
御史陈春,御史陈琳,王良臣,兵部武选司主事王守仁,又因救戴铣而获罪,朝堂六部官吏已十不存一。
这些人反而被贬职或杖打。
当天夜里,杨轻就带着锦衣卫众人,趁着夜色离开了天津卫。
明朝的夜空很干净,抬头看去星辰点点,美丽得令人一时间失了神。
杨轻带着锦衣卫众人,策马在官道上急行。
历史上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们都说刘瑾掌权的时代,亦是大明朝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京城,翰林院内,严嵩对王守卫道:“此刻唯有保全自己最重要,还请阳明先生与下官一起辞官隐退。”
阁老刘健与谢迁辞官之后,这几天辞官的人很多。
而这些辞官奏疏送入了东厂,还要送到西厂的内行厂,刘瑾都会大笔一挥。
王守仁缓缓道:“既身为朝中官吏,怎能因局势而退缩,老夫不辞。”
严嵩焦急劝道:“阳明先生,如今的朝局如何值得我们坚持?”
王守仁又写好了弹劾刘瑾的奏疏,他颔首道:“你是你,我是我。”
说罢,王守仁拿着弹劾刘瑾的奏疏走出了翰林院。
奏疏送到了西厂不到一个时辰,刘瑾在西厂内勃然大怒,“好哇,好个除奸佞!”
张彩是焦芳请来的,如今也是刘瑾极为器重的文官。
正如焦芳所言,当刘瑾有了得力助手后,这一切都顺利了许多。
张彩劝道:“公公,这位王守仁不能杀。”
“为何?”刘瑾咬牙切齿道。
“王守仁在外面文人口中是阳明先生,他在翰林的名望甚高,若刘公公杀了他,这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再投效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