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脚的女人为何不能娶 > 第20部分(第2页)

第20部分(第2页)

香蕉树主干枯了,嫩苗也会干枯的。(雅卡语)

母亲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正如一则来自赞比亚的汤加语谚语所言:“母耗子填不饱自己的肚子。”此外,其他一些动物的隐喻也说明了母亲的这种无私精神:

自小牛降生后,母牛就不再知饱腹之滋味。(波斯语)

孵蛋的母鸡只干活不吃食。(恩阿卡语)

孩子们喜欢和母亲一起待在厨房里或在厨房附近,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可口的小零食:“会叫‘娘’的孩子有食吃。”(加泰隆语)此外,世界各地的谚语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母亲在家,孩子有油吃。(突尼斯阿拉伯语)

有娘的孩子吃蛋糕。(加泰隆语)

母亲的乳汁最养人。(英国英语)

只有在亲娘的厨房里,你才能挑食。(阿散蒂语)

和娘吃饭,不必讨剩饭[即讨好别人]。(豪萨语)

有娘的孩子有面[食]吃。(莫西语)

家里母亲做饭,一年到头都高兴。(孟加拉语)

女人不管怎样,年轻还是年老,结婚还是没结婚,聪明还是愚笨,勤快还是懒惰,正直还是奸猾,不管她们厨艺是否高超,也不管她们是否喜欢,她们都必须在厨房里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们生为女儿身。谚语指出,女人一旦结了婚,就应该伺候丈夫——也就是说,首先要在厨房里伺候他:“你来到这儿难道不是为了做饭吗?”一位干达族丈夫对不愿意做早餐的妻子这样说。

。 想看书来

二  工 作(6)

而对男人来说,结婚不仅意味着他要在物质上供养妻子,而且还必须咽下妻子所做的食物,不管好吃不好吃:“老公是老婆养的猪,不管做的是什么,都得吃掉。”(爱沙尼亚语)一则埃及阿拉伯语谚语指出,习惯吃难吃的饭菜就意味着要接受一种糟糕的生活:“不管半瞎的妻子做了什么,丈夫都得一口吃下去。”

大部分谚语都没有表明女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但这里有一个罕见的例子:“天天煮饭的妻子不喜欢自己的婚姻。”在贫困的环境里,妻子的任务尤其艰巨,比如在上面那则谚语的起源地刚果的雅卡族农村,那里没有燃气、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厨房电器。日常食物在我们生活中是如此重要,因而人们催促女人,要竭尽全力提供美味的三餐。如果丈夫不满意,就会拒绝吃那令人生厌的食物。女人们得到提醒,男人们期待可口的三餐,她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其服务的好坏,因此她们应该认真对待为丈夫做饭这件事:

牛排要按男人的喜好来烤。(俄语)

爱的根在[男人的]肚里。(摩洛哥柏柏尔语)

想吃泥状食物,有人来给他做。(吉库尤语)

丈夫不喜欢吃炖菜,妻子就不该做。(约鲁巴语)

只要妻子还爱丈夫,她就会竭尽全力去烧炒炖煮。“你愿意为他做饭的那个人就是你所爱的人。”一则迪戈尔语谚语如是说。但是,由于妻子的禀赋不同,结果也会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虽然妻子厨艺好,丈夫很幸运,但他仍可能会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吃到美味的食物。妻子可能对丈夫不满,失去了做饭的兴趣,因而剥夺他享有美味食物和可口三餐的权力,尽管这一权力被视为是不可剥夺的:

她就这样,老婆只做圆白菜。(俄语)

老婆在走下坡路,她给老公做什么,自己也只能吃什么。(奥罗莫语)

妻子让丈夫挨饿,说明她不再爱他了。(雅卡语)

偶尔妻子也会讨厌自己的丈夫和做饭的米。(泰米尔语)

美貌似乎与做饭不相称:“漂亮不能当汤喝。”这则爱尔兰谚语就说明了这一根本事实。另外一则爱尔兰谚语适当地讽刺了这样一种情况:“她可能连一锅小马铃薯都煮不好,但端锅上桌时她还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此外,姑娘们还要被迫提前学习如何用美食去取悦未来丈夫的胃。

妻子年轻,厨艺不精。(马达加斯加语)

不会做玉米粥的姑娘,不能成为真正的好老婆。(罗马尼亚语)

显然,“真正的”男人是不会自己做粥的。另外,做饭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仅要拾柴打水,而且还要采集调料,去市场买米买菜,这些都是女人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都备齐之后,还有别的工作要做呢。谚语中提到次数最多的工作(当然全是手工的工作了)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