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魁说:“你个老六,此话当真?”
贩子说:“话是一句,俺又不是女人。”
李子魁说:“驴给我吗?”
小贩说:“你个老六,能扛起来,一起拿走。”
李子魁说:“好吧!不光扛炭,连这小驴一块搭上!”
说罢,一蹲身子,把煤垛篓子搬了起来,放到毛驴身上,活动了一下腰肢,做了一下准备动作,然后弯腰伸颈,双手向两旁一伸,握住毛驴双腿,一挺腰,站了起来,不慌不忙走了出去。
当时已经日上三竿,碳市场的人很多,周围人惊呆了,看热闹的人跟了一大帮,那小贩也跟在李子魁的后面,一路上过了元宝湾,登幺鸡门,走水胡同,爬坡越坎,如履平地。不过两袋工夫,来到干草市头上的旗杆胡同,李子魁家在这里。
他轻经放碳篓子,那驴立刻趴在地上拉风箱一般喘了粗气,李子魁却面不改色气不喘。他把“垛子”搬了下来,那毛驴仍然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李子魁取出银子如数付了钱,对那目瞪口呆的小贩说:“不能自烧你的炭,炭钱该咋给咋给,这驴你回去溜三天再说吧!”
那小贩又惊又喜,一口一个好汉爷叫着,连连作揖道欠,非要跟李子魁学习武艺,李老师说:“你想学武艺,你家里人都知道吗?”
年轻人说:“不知道。”
李子魁说:“你家里人都不知道,你看想学武艺,不行啊!你还是回家跟你爸合计一下吧!”
打发年轻人走了。年轻人姓白,叫白金钟,是白家河那边的一个长工,长得五大三粗,虽然动作笨拙,却是天生的力气奇大。
就是因为力气大,所以他一开始没把李子魁放在眼里,结果吃了一个小亏。
平时在家,他一人可顶五个人的饭量。拿一条扁粗,在扁担上排满窝头,足有几十个,他一顿
饭能够全都吃下去。据说他一辈子没吃过几顿饱饭。有一次,他说饿了,东家的老太太说:“听说你的饭量最大,厨房里我刚蒸了一锅年糕,你去吃点吧!”
白金钟来到厨房拿起年糕就吃,不过两袋烟工夫,两篦子的年糕,全都装进肚子,到了院子里见了老太太,老太太问他:“我刚刚蒸的年糕熟了吗?”他说,不知道,吃着面嘟嘟的,老太太进厨房一看,锅里的熟糕全都被他吃完了,一篦子生糕,还没来得及蒸,也吃没了。
白金钟饭量大,干活也可以,下地去刨高梁茬子,别人用镢头,白金钟嫌费劲,弯下腰一手一个,一提就能拔出两个,比别人快几倍。下地浇庄稼,别人摇辘轳从井里提水,他是用手从井里拔,一罐子水重上百斤,他下就拔到井口,一干就是一个上午。
有一年,大雨过后,本村吕财主家的大车陷进泥潭中,三匹骡子一齐拉,仍然拉不出来。
吕财主便让管家婆来请白金钟去帮忙。
白金钟说:“帮忙可以,得让我吃顿饱饭。”,
管家婆说:“午饭管饱。”
白金钟说:“吃饱了才有力气。”
吕地主吩咐厨下烙了两摞面饼,炒了一斗盆豆芽菜,白金钟全部吃下,抹抹嘴来到大道上,让人把骡子卸了套牵走,他一手抓到一根辕绳奋力一拽,大车出来了。
一年冬天,东家让白金钟去淄川推炭。他说:“使车子慢啊,我带点干粮去就行,来回四天,”
东家给他装上两摞面饼,他用绳拴了往肩上一搭,就上路了。还没到淄川,干粮都吃光了。他从路边放倒一棵小槐树,有碗口粗,去了树枝,做了一个扁担子,买了两个大瓦缸,挑着去了杨寨的煤井。
掌柜的一问,方知他是来买炭的。便说:“你把两只缸装满,一口气挑出五里路去,我这炭就白送了。”
白金钟说:“我挑出十里路去,你再给我搭上两海碗吧,”
掌柜的说:“没问题,我得跟着你”就答应了。
白金钟把缸里装满了炭,挑着满满两大缸炭,炭顶上各放一个海碗,不紧不往前走,掌柜的跟在后面。走了几里路,缸不落地,担子换了肩,还能掏出火镰,火石取火吸烟。走出十里路,他说那掌柜的说:“您老请回去吧,俺可得赶路了,”说罢大步流星地走
了。
白金钟空有力气,没有功夫,就一直都在琢磨拜师,村子里有一个武士,叫贾寺道,从小练武,善于使刀。他的鞋有一尺半长。他的月牙刀,刀头约长一米,有一百多斤重,他练的制石,四个青年还抬不动。
传说他能搬来三条碌碡,搭成一个三角,架在井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