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群大声召唤这必将载入人类历史的地球全生命周期画像。
“上天下地入海,建立天基、地基、海基三个基本库,我们已经开发出下一个世纪的地球地质模型、下一个世纪的地球气候模型。我们要去月球,我们要开发水金火木土的模型,我们要突破太阳系、突破银河系、突破次元壁!我们要用行动告诉整个宇宙,我们,来了!”
“我们来了!”
所有人歇斯底里的狂喊起来。
口号是响亮的,理想是远大的,现实是骨感的。
“上天下地入海”,现在只完成了第一步:“上天”。
联合工作组搭建了气候模型的原始库。
这与单群承诺的发展进度严重滞后。
事实上,海洋和地质变化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单纯对气候变化自身建模,不仅无法解释气候现象,模型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
十五年前,极地小组奉命前往南极,寻找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的证据。
他们偶然发现了南极冰下湖泊,对湖泊的生物数据进行采样。录入系统后,原本运行流畅的气候公式毫无征兆的崩溃,整个气候模型系统全面崩塌。
他们用了数月的时间修复,才让系统勉强恢复正常。
气候模型理应建立在海洋的海基和地质的地基模型基础之上。
本末倒置当然会遇见底层逻辑崩溃的局面。
地基需要“下地”,海基需要“入海”。
这谈何容易,尤其是“下海”。
人类“下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执着于使用当代最新科技在海中寻宝,历史更是超过300年以上。
1872年,一艘由军舰改装的寻宝船打着科考的旗号、历时三年零五个月,在大西洋下发现了洋底山脉。
科学家认为这个山脉底部的深谷里,有一个金矿。
那时的潜艇只能下潜100米,人类自由潜水的极限是214米,携带潜水设备,只能增加区区200米。
他们望洋兴叹、无功而返。
但海底金矿的发现,刺激了深海钻探和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
100年后,一艘配备了高耸的钻井架和最新钻机齿轮遥感技术的科考船驶回大西洋,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钻井打进洋底山脉。
整个世界顿时疯狂起来,海底矿蔵的归属权就此开启。
沿海国家立即宣布延长海屿线。原本的120海里先是被延长至400海里、很快又增加到1000海里。
蔚蓝的海水开始泛起金色的水光。
海底矿蔵的属权之争演变成领海主权之争,外交谈判很快开启,谈判划界无果,全球军火交易交付量屡创新高。
与此同时,挖矿和潜水专业变成大学最热门的学科,短平快的短期培训更是备受追捧。
挖矿公司雨后春笋般冒出,虚位以待、静候卿来。
私人便携潜水装备风靡全球,短短两年的销量足以让全球百亿人口在水下生活一年。
下海淘金箭在弦上,万事俱备,只待勘探结果公布,按地域分布和探明储量迅速行动。
毕竟公海法则,先到先得!
大年夜,钻井平台七海里开外,一艘搜救船上放下一艘木制快艇。
快艇迅速靠近钻台,“嘭”的一声,绞索打进支撑管柱。
“扑通扑通”,两个黑影跳入水中。
十五分钟过后,一人抓着绞索浮上水面。
他爬上快艇,脱下水肺。
他满脸鲜血。
他看了看绞索,驾驶快艇向搜救船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