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最后一次五国伐秦后,合纵便分崩离析了。
而张良之言,便是以韩国的生死存亡困局,激起其余国家的对秦的恐惧,然后不代表再一次‘合纵’共同抗秦。
嬴政沉吟片刻,没有说话。
对此,张良继续分析道:
“秦国应该立即停止对韩国的侵略,然后向魏国、楚国示好,断绝两国对赵国的交往。从而消除合纵的隐患,秦国就可以大力伐赵了。”
张良这番话想要祸水东引,颇似纵横家的言论,用利益、国情、形势掣肘强国、保存弱小。
秦国又不是一次两次攻赵了,何况赵国不同于韩国,赵国跟秦国可是有一战之力的,不至于跟韩国一样被单方面压着吊打。
不过,现在已不是张仪、苏秦生活的时代,以强制强才是纵横的原则,所以张良对攻韩的后果危言耸听,对赵国的威胁夸大其词。
嬴政依旧没有说话。
他并不是真的信了张良的话,而是在思考张良的这番话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别人教他的。
如果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说明张良此人也具备大才,能够委以重用。
吕不韦见嬴政在沉思没有反驳韩非的话,便出言说道,“韩国,不过七国最弱的国家,同燕国一样,就像墙头草,风往哪吹就往哪倒。”
“相较赵、魏、楚、齐算得上是大秦的敌手,燕、韩不过行路的绊脚石,不过是多了一脚的工夫。”
张良无言。
吕不韦说的是事实,他没办法进行反驳。
不过,张良想要保存自己的母国韩国,但秦强韩弱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张良的话语苍白无力,张良也是为韩国在外交战线上作最后的努力。
但凡韩国再强一点,即使不能强大如秦国,但至少也多少影响战局,充当一个搅屎棍也行,那么张良的策略也不至于看起来充满无力的垂死挣扎感。
张良没有选择回答吕不韦的话,转而看向嬴政。
“秦王,若韩亡,则秦国将失去一道屏障,独临三大强国。若今日退兵,存韩,则秦国将减少所面临的压力。”
吕不韦还想再回怼几句,但听见上座的秦王开口发话。
“使者为我大秦深思熟虑,真不愧是为大秦而来。但可知,使者来我秦国时,秦韩还未开战,使者又从何有了这些策略?”
张良一礼。
“所听,所闻,乃外臣粗略推测。”
嬴政闻言大喜,这就说明张良的确是有真材实料的,爱才之心顿时就起了起来。
“韩国,终究还是太小,使者何不效力于我大秦,如同骏马总是喜欢奔驰在辽阔的草原。”
张良微微一愣,没想到嬴政居然想要招揽他,婉拒道,“外臣听闻齐大非偶,著乎前诰,恐不敢高攀。”
齐僖公准备把女儿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姬忽,太子忽虽因援助友邦齐国屡建功勋,但却不居功自傲。尤其在婚姻问题上,他明白以自己以及自己国家的实力,与强大的齐国相去甚远。因此,这是一桩不对等的婚姻,便拒绝了这门亲事。
嬴政沉吟一声,也没有强求。
既然已经开口招揽了,就不会再提第二次。
他身为大秦国君,并不缺人才,只是略微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