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脱离袁术才多久啊,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多的兵力?
不过震惊归震惊,想不通归想不通,当下还是要想办法突破南郡的敌军,支援江夏最要紧。
所以最后刘表及众人商议后,做出决定,由蔡瑁挂帅,蒯越担任军师,然后带领文聘,张允,王威等将,率领水陆大军八万去救援江夏,只留下两万步兵和一万水军防守襄阳。
同时令南阳那边,务必要派兵拖住南阳那边的数千骑兵,不能让他们来到襄阳这边骚扰。
一旦孙策的骑兵出现在襄阳城外,会给襄阳的百姓带来极大的恐慌。
军心民心都将受到极大的打击,甚至动摇。
而且刘表不知道的是,下面有人在散会之后,安排人手去了寿春。
而在襄阳准备援军的时候,南郡的孙权和刘晔也在召集手下众将开会。
江夏那边倒是不用担心,黄祖的水军已经没了,所以孙策基本上已经是立于了不败之地。
而孙权现在也不急着去江夏那边和孙策汇合,围攻黄祖。
而是要先想办法解决襄阳的援军问题。
所以孙权征求了刘晔徐庶以及众将的意见之后,决定直接把大军移动到南郡最北端,准备在那边伏击或者拦击襄阳的援军。
只要把襄阳的援军打败,那么江夏就会孤立无援了。
襄阳有步军水军十万多,具体多少不太清楚,但是现在刘表已经知道南郡这里有五万兵马在了,所以要派遣援军就要超过这个数量,也就是必须动用襄阳守军超过半数的力量才行。
只要把这一波援军消灭掉,那襄阳都没有能力再派遣第二波援军了。
成功与否就在这一战而已。
所以孙权调了两万郡兵去往武陵郡,防备刘繇杀个回马枪,然后把那边的两万精锐山地步兵调回南郡。
然后孙权带着五千骑兵,两万多山地步兵,近四万交州军还有两万扬州的郡兵,共计八万八千大军,北上伏击襄阳的援军。
在那边,孙权亲自带人去侦察地形,也选中了三处伏兵之所。
因为很大概率蒯越会跟着援军而来,伏兵之计不一定能成。
不过就算伏兵之计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正面硬刚就是。
孙权手下的士兵近九万,除了交州那近四万的士兵战力不强之外,剩下大半的士兵可都是扬州训练出来的,更是有五千精锐骑兵以及两万多山地步兵,而且还有那么多大将在。
军略方面又有刘晔和徐庶在,其他黄忠,徐盛,吕蒙及其他将领和众小将也都时不时的能提出一些有效建议,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除了水军之外,孙权军哪一方面都比荆州援军强啊。
敌军那边唯一需要关注的就只有蒯越,文聘,王威等几个人而已。
至于“常败将军”蔡瑁之流,不值一提。
孙权大军伏击襄阳援军的计划挺好的,而且就算被蒯越识破也没关系,正面对决依然可以取胜,但是最后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最终却没有碰面,更没有打起来。
襄阳援军得以保存,也为日后攻打襄阳增加了难度。
pS:猜一猜,这个人,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