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势力还盛的时候,虽然一时无力把这癞蛤蟆踩死,但只要抖抖脚,就能暂时甩脱掉(会不会再蹦上来另说),可如今士气低迷、粮秣不足,想打通井陉之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啦。高幹没有办法,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弃太原,去救上党。
他倒是也把王柔给带在了身边,可谁成想大军才刚进入上党境内,王柔就趁夜率部曲五十人逃归了晋阳,旋即竖起反旗。几乎同时,司马懿、夏侯兰便统率汉军与匈奴兵突出羊头山北,阻断了高幹的后退之路。随即“呼啦”一声,太原十六城,包括晋阳、阳曲、祁县等,在王柔、郝昭的策动下,瞬间就降了十城。
袁氏瞧着块头大,其实在冀、青、幽、并四州的统治力是很薄弱的,因为过于依靠世家豪族,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个豪族联合体。袁绍战无不胜,压逼公孙的时候,这些世家豪族全都倾心归从,可是等到颓势一显,那就难免离心离德,分崩瓦解了——尤其在占据时间较短,又受过是勋连番策反的并州。太原显姓,以祁县王氏为最大,其次是阳曲郭氏、晋阳令狐氏和铜鞮李氏,是勋通过郭淮联络郝昭、李氏,通过郝昭和王凌动摇王柔,那么王柔一反,所造成的连锁效应就非常可怕了。
高幹闻报,又惊又怒——虽说已经下了放弃太原郡的决心(其实也等于放弃了太原北方的雁门、西面的西河,放弃了大半个并州),但在原本的计划当中,各城凭坚而守,总能扛上三五个月吧,或许情势就会有所好转——急忙转身来战。司马懿跟他在箕城见了一仗,虽然折损了千余人,战败后退到阳邑,但高幹也无力乘胜追击了,只好按照原计划后撤,战略转进去了上党。
是勋把司马懿送来的战报仔仔细细读了三遍,越读就越是心惊——这果然是只有仲达才能成功计划和完美执行的方略!
汉末和三国前期的战斗,与三国中后期的战斗,通过史料对比,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区别来。乱世方兴之际,唯力为视,所谓名将要么冲锋陷阵、一往无前,要么料敌机先、奇谋无匹,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机会主义色彩。这种色彩在司马懿身上是看不到的,他打仗绝不讨巧,完全以势压人,就好比这一仗,战略上并无出奇之处,战术上还未必是高幹的对手,但结果——赢了就是赢了。
司马懿跟王柔的配合非常缜密,时间掐得刚刚好,是勋几乎就要怀疑他也是从后世穿越回来的,并且不是自己这种空手魂穿,而带了无线电甚至卫星定位过来。这种军事素质,汉末和三国前期的战将是很少掌握的,三国中后期却因此而凸显出数位名将,除司马懿外,还有邓艾、杜预……
他们打赢仗不是靠个人勇武或者多智,而是靠着事先周到的规划、缜密的计算,以及对部众强大的掌控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境界。后来司马懿打辽东,要不是预先上报了整个战役的具体日程,并且几乎一天不差,这仗未必就能被后人记住;邓艾要不是最后逼急了奇袭阴平,光他前期那些仗,也完全无花巧可言。说白了,这些将领更看重组织的力量,而非个人的能力。
是勋不禁慨然而叹:“仲达真奇才,吾不如也。”当然啦,他没有真叹出声儿来,只是在心里想想,在曹操面前,他得把这功劳也记自己身上一份儿。(未完待续。。)
第八章、谋争为上
司马懿夺取晋阳,曹操把战报递给是勋看,是勋瞧得很仔细,内心翻江倒海,表面上却毫不动容,只说:“不出臣之所料也。”
曹操就问,你觉得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办?眼看着春耕将至,为长久计,应当巩固战线,暂时不宜继续发起大规模进攻为好吧。是勋点头:“请朝廷明诏,奖掖王柔,使仲达徐徐收取太原、西河。子孝处,以固守为要。”
曹仁、乐进这个时候已经占据了高都和泫氏,距离上党郡治长子不远了。但他们兵力有限,高幹又即将抵达长子,再想继续北推是很困难的。好在泫氏以北有羊头山,天然把上党郡分隔为二——也即后世的晋城盆地和长治盆地——故而不如拒山而守,等高幹、郭援粮尽自乱。
半个上党郡,能够供应得起你们数万大军吗?河北袁绍,本身粮食就未够吃了,还能支援你们多少?
乱世之中,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各家都缺粮——曹操全靠着屯田之策,才勉强能够丰衣足食——所以当初沮授等人才劝袁绍先别跟曹操正面见仗,缓缓前推,两翼骚扰,压迫对方就得,然后花一两年的时间回复河北的农业生产。可惜曹操小小吃个败仗,袁绍就志得意满起来,直进官渡,想跟曹操决战。因而想也想得到,今年他又得饿肚子啊。
是勋窃喜的是,屯田之策,这一世是他献给曹操的,抢了枣祗的功劳……
当然啦。因为这年月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光靠屯田也就勉强吃个半饱而已。不是说妙计一出,曹家立刻称雄天下。但好在这一世曹操屯田比较早,经过这么多年的积聚,再加上不战而收徐州、轻松占据淮上、牢牢掌控关中,其隐性实力,终于拉开了袁绍好几条街啦。
曹操起步比袁绍晚,是勋原本觉得,虽经自己上蹿下跳。到处游说,改变了原本的历史轨迹,但曹家的地盘儿也没多大变化嘛,袁绍还提前发兵了,觉得这仗有点儿险。如今再仔细分析,自己确实是干了不少事儿啦,以今日之曹军,对敌袁绍,焉有不胜之理啊?
只可惜,曹操虽然看得清、想得明自己的功劳。却无法跟原本的历史相比较,缺乏强大落差。认识就未免不够深刻……
不过是勋掉过头去也在想,原本历史上的官渡大战,袁绍尽失沮授、田丰、许攸。那算袁家班里智谋最超卓的三位谋士,尤其前两位在节操上也没太大污点,既不贪污**,也不拉帮结派。等这仨降一挂俩,剩下审配、逄纪、辛评、郭图,不但能力上要等而下之,而且相互攻讦,就搞得袁家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如今沮授、许攸还在河北,岂肯坐以待毙?他们还能再搞出什么花样来呢?不可不防啊。
因而提醒曹操,你可别因为实力稳占上风就志得意满了,自古骄兵必败,多难反易兴邦。曹操点头:“文若亦言及此,操自省得。”是勋心说可恶啊,又被荀彧抢在头里了……话说上回荀彧怂恿曹操剥夺了自己的兵权,是不是因为探查到了自己对他的竞争意识?天可怜见,荀令君你做曹操手下第一人,我也就望着你的背影争取要做第二人而已,还真没想直接盖过你去。
他心里虽然这么想,可还是忍不住要跟荀彧别别苗头,眼珠一转,笑问曹操道:“袁本初四世三公,河北户口繁盛、兵马强壮,而主公独能胜之,何也?”曹操瞟他一眼,心说这几年来无数人在我耳朵边上递话,说我肯定能超过和打败袁绍——其中也包括你是宏辅——今天你又提起这话碴儿来,肯定是有新想法啦。那就别卖关子了,直接开口吧——“宏辅有何所见?”
是勋撇一撇嘴角,露出一种淡然而胸有成竹的微笑——这是他最近照着镜子反复练习过的,觉得这么笑最合乎自己现在的身份,显得既潇洒而又深沉,换言之,最大尾巴狼——乃云:“主公之勇、之智、之信、之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大势,皆过于绍,然主虽强,若臣皆弱,亦无以胜也。以勋观之,主公之胜袁绍,胜在上下一心,袁绍之败于主公者,非智不侔也,非力不敌也,乃属吏皆怀二意,君不能信臣,臣不能相睦故也。”
曹操一边听一边点头。是勋继续说道:“沮授能明大势,且善御众,乃天资袁绍也,惜乎绍不能用,反分其权于淳于琼、郭图。郭图、审配,各结党与,争势夺权,而绍不能制也。因而主公破绍,谋争为上,兵争为下——吾闻许子远与主公有旧,其家南阳,又为主公所制,未知能说此人倒戈来投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