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道:“传令下去,着……立刻启程,不得耽误!”
“诺!老爷。”来仆人答应一声,就转身出去传达命令了。
当然,这个过程没那么简单,并不是口头说两句就了事的,还要制作文书,加盖大印,找人快马送信等等,都有一套流程,不过这些都有老仆人去安排,司马懿只要动动嘴,最后盖个章就行了。
而在襄阳城到章陵县的必经之路上,步骘率领着伏击队伍埋伏在这里已经等了两天了。他们装扮成各种身份,分散北上,最后在这个地方汇合,然后在野外隐藏起来。
风餐露宿、蚊叮虫咬的的确不好受,幸好hong军中对于这种野外生存的情况,准备了很多装备。
帐篷不能撑起来,但是睡袋还是可以用的,每个人有一块牛皮垫子,往地下一铺,既干净又有隔绝湿气的作用。人往睡袋一钻,连头都被包住,只露出一张脸出来,晚上的寒气冷风什么的完全不用担心。
有些人还用衣服、毛巾什么的将脖子、脸也裹起来大半,只露出两个鼻孔出来呼吸,这一下连蚊子也不用害怕了,它们总不能顶着鼻孔中喷出来的猛烈气流去吸血吧。当然,牛皮垫周围还洒了一圈硫磺粉,这是用来防止蛇虫鼠蚁晚上过来偷袭的。
至于吃饭,只好天天啃干粮了。因为生火做饭的话,恐怕有火光或者烟,这种东西都会暴露大军的踪迹,所以,这两天军中是禁止生火的。
他们来之前已经带了足够的干粮,那种特制的干粮饼干其实味道还不错,大家都很喜欢吃,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吃完后还要吃一颗“牛屎丸”。
那种华佗特意研制出来的下火通便的蜡丸本来叫“华佗清泻丸”,不过因为打开蜡丸后,里面是黑麻麻的一颗丸子,就像牛屎一样的颜色,所以军中的人习惯叫它“牛屎丸”。
这种虽然蜡丸加了蜂蜜,味道有点甜,但是总归还是有股中药味,所以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除了饼干外,这次他们还带了一种风干的羊肉干,当然,肉食在这个时代是比较奢侈的,他们也没多少供应,每个人每天只有大拇指那么大小的一条而已。
第一百三十一章 郊游般的攻城
第一百三十一章郊游般的攻城
很快,鄂焕就率领着大军到达章陵县城,由于这次是佯攻,所以,鄂焕并不急着攻城,他指挥着士兵慢悠悠地在城外寻一处适宜的场所安营扎寨,然后宣布休息一天,第二天再开始攻城。
第二天起来,鄂焕点齐兵马来到南门外,但却不马上攻城,而是劝降。鄂焕本来就是个仅次于兀突骨的粗人,那里会讲什么大道理,一开始他还耐着性子好好说话,说着说着,见城墙上没什么反应,心里的火气就开始上来了。
于是,劝降就变成了骂城,他可没有刘厚那么怕死,他单人匹马,直冲到城门外不足五十米处,运足了丹田之气就开始吼骂,霎时间,什么国骂、川骂脱口而出,(接文明办通知,今天晚餐吃河蟹,所以这里省略了一千字)。
总之无非就是先问候了章陵县令全家的女性亲人,再问候了他的祖宗十八代,古人的语言没那么丰富,骂人的话也不多,很快鄂焕就词穷了,只好重复再问候一遍又一遍。问候着问候着,随带问候了整个章陵县的人民。
幸好这次出征没有文官跟随在旁边,否则他肯定要被弹劾了,因为这个章陵县可不是一般的地方,这里的人是得罪不起的。这里出了个很牛x的人物,那就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当时这里还叫舂陵乡,刘秀就是在这里起兵逐鹿中原的,最后鲸吞天下,一统江湖。鄂焕身为汉朝的官员,辱骂中兴(开国)皇帝的乡亲,这个罪名可大可小啊。
说起来这个鄂焕也是蜀军中著名的大嗓门之一,其嗓门之大仅次于张飞,他运足力气的骂声不但让城门头上的守军听到,连城内靠近这边城墙的很多百姓都听到了。
城内登时就有点骚乱起来,倒不是因为百姓得知蜀汉的军队来了,心念故国,激动啥的,汉末军阀混战,刘氏皇室的威信早就荡然无存,就算是刘秀的故乡也不例外,这个时代的百姓多数是麻木的,军阀们杀来杀去,他们才不管是谁来统治他们,只要能有口饱饭吃就行了。
他们之所以骚乱是见又有战事发生,担心受到波及,危害到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不少百姓马上就想着回家收拾细软逃难去了。
这个时候的章陵县令也是急得团团转,昨天他就知道蜀军到来了,他还亲自登上城头看着蜀军明目张胆地在城外扎营,他心知凭着城里只有两千不到的守军,根本不可能守得住这个县城,于是,他当时就派人连夜出城,往许都和司马懿那里各送了一封求援信。
然后他又衣不解带,亲自带人在城墙上守了一夜,防备着蜀军攻城。谁知道一夜相安无事,蜀军并没有急着攻城。他本来想补睡一会,谁知道手下就来禀报,蜀军那里有动静了,害得他只好又登上城门楼继续值守。
没想到蜀军还是不进攻,只是在那里骂人,正当他准备不管这员蜀将,回去睡觉时,又闻报城中百姓骚乱起来,并且纷纷外逃。他大吃一惊,这下可麻烦了,百姓是城池稳定的基础,没有了百姓,他这个县令就等于是光杆司令了。
就算是战争期间,百姓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他们可以为军队提供粮食,制造武器铠甲等军用品,还可以搬运擂木滚石帮助守城,城墙被敌人打破损了,他们也可以帮忙抢修,甚至到了守城部队兵员减少太多时,临时抽调壮丁,直接驱赶他们上城墙参与守城,也是守城官员常用的招数。
总之,百姓就是免费的劳动力和免费的炮灰,不能让他们乱,不能让他们逃走,章陵县令心里怀着这个念头,连忙跑下城墙去制止百姓出逃,至于鄂焕恶毒的咒骂和激将,他只当他是在唱歌了。
鄂焕觉得很没意思,他在那里骂了半天也没人理会,骂累了,骂渴了,只好回去喝口水,歇一会再接着骂。一个上午就这样在鄂焕的男高音独唱表演中过去了。
到了下午,鄂焕组织了一场松松垮垮的攻城行动,这次攻城行动主要是射箭,或者说是和城墙上的守军对射。藤甲兵没有火枪、没有马弩,还是使用冷兵器时代的弓箭。
鄂焕让各支部队轮流凑到城墙下对着城墙上射箭,城墙上的守军自然也以弓箭反击。对此,藤甲兵们毫不在意,反正他们身上都穿着藤甲,除了个别倒霉蛋被射中眼睛外,城墙上射过来的箭钉在他们身上只是为他们挠痒痒而已。
他们还可以顺便赚几支箭,补充一下军中箭矢的损失。还别说,这些藤甲兵在城下射了一下午的箭,他们带来的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藤甲兵往那里一站,就是个活靶子,比起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草人还管用。
一个下午下来,每个藤甲兵身上都插满了几十支箭,回去后他们将箭起出来,交给工匠将箭头打磨打磨第二天就可以继续用了。
这一个下午的对射,藤甲兵的损失在个位数,而魏军却损失了一百多差不多两百人,足足占了守城部队的一成。取得这样的战果并不是因为这些藤甲兵的箭法有多好,事实上,他们的箭法烂透了。
他们根本就不是职业的弓兵,除了有少部分是打猎的好手或者因为爱好射箭平时有练习射术外,其他人都是业余水平,只是凭着一股牛力拉动弓弦乱射一通而已。
虽然他们的准头很差,可是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