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搅乱三国孙一凡3703 > 第122部分(第2页)

第122部分(第2页)

邓艾代理丹阳事务时,因为没钱,所以也无力改变这些赋税标准。曹智听取了祢衡对税赋工作的汇报时,他认为他首先要改革目前对老百姓太过繁重的税收。曹智首先提议免除今年针对无地农民的田租税,并鼓励农户开垦更多的荒地,一样免税,明年再收税,暂定为十收三;人头税不能免除,否则就便宜了那些富人,但也相应降两层。

这一建议曹智一提出,就遭到祢衡同志的坚决反对。他问曹智,主公你不要这些税,我们靠什么养活?主公你一万五千人的军队靠什么养活?

杜濩虽说在江夏遭受过东汉zf对他们的不合理盘剥税政,但是曹智的主张,他也不能同意,没钱没粮怎么能治理一个郡,这么肤浅的道理他是懂的。就算他在做江夏蛮一部首领时,虽说打着反抗东汉zf不合理税赋的旗号,但他们为了有效运作部落,还是要向他们的部民收税。现在曹智要取消那么多税,是万万不行的。

但当曹智领着祢衡和杜濩来到车马房,让许褚掀开其中一辆随曹智来的车架时,他们惊呆了,这辆车上装的全是满满的稻谷,加上许褚先行押运来的,装满稻谷的共有二百多辆车马。据祢衡的初步估算,这些粮食最少有几千斛,东汉计量单位是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东汉时代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克,也就是四斤左右。几千斛差不多差不多就是几十万斤左右的粮食,最起码可以让一万人的部队吃上一至二个月左右(这要看饭量大小,古代人可能饭量大)。

在祢衡等人惊叹曹智储粮丰富的时候,曹智和许褚默契的相视一笑,两人均在想,这也只是郿坞所藏的一小部分,要不是他们实在拿不动那么多,郿坞的储粮大概够丹阳军民吃十年的。

接着曹智又带着祢衡等人来到库房,自从许褚带兵到达丹阳后,这些空空的库房就被他的士兵占领了,连祢衡也未被允许窥视过,日夜有重兵把守。祢衡只知道许褚的士兵不停地往库房里搬运箱柜和一些沉重的口袋,但却一直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今天他终于看到了,当曹智命许褚踢翻其中一个箱柜时,他的眼都被刺眼的光芒晃得睁不开。  接着祢衡像做贼似的朝着库房外东张西望一阵,然后跳着脚对许褚急道:“快,快赶紧收起来,这么多财物怎么可以这般铺在地上。”

对于祢衡的一惊一乍,杜濩倒是出奇的冷静,其实他哆嗦得都快哭出来了,他们江夏蛮跟陆康拼了个你死我活,争夺的东西原来还没人家曹智的私有财产来得多,唉!早知道就不用出兵庐江了,早点抢了曹主公,也不用死那么多人了。

杜濩被自己这卑鄙、可怕的想法吓了一大跳,他立即煽了自己一个大耳刮子,把这不是人的念头煽出自己的脑袋。曹智现在在他们这些蛮人心目中已经是英雄了,自从曹智在宜春二乔的宴会上讲出了他的那番民族大融合歪论,早就赢得了杜濩等人的忠心。曹智那天驳斥陆县令的汉族歪论,不但使杜濩赢回了自尊,还让他看到了曹智的真心。从来没有一个汉人肯为他们蛮人如此说话,杜濩出了宴会就要拜倒在曹智面前,向他表示感谢。后来曹智因另有“要事”先走了,但这阻挡不了杜濩当时的热血沸腾,回去后兴奋的他先是把宴会上曹智的一言一行传达给了朴胡﹑袁约等跟随在曹智身边的蛮军将士听。

他们都被感染,少数民族相对来说比汉人要容易动情,离开宜春时他们都向天发誓,此生誓死追随在曹智曹主公左右,无论生死,都要跟着曹智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

就在杜濩煽自己耳刮子的时候,直把在斗嘴的许褚和祢衡也吓了一大跳。祢衡更是夸张的走到杜濩面前,看他是不是被这么多金银财宝吓傻了。

众人开了一阵玩笑,祢衡马上把事情引回正题上,他问曹智:“主公,金银虽多,但少收那么多赋税,依然解决不了我们今后的粮草问题。”

曹智明白,祢衡指的是丹阳一万五千兵马和几百号郡府官员及其家属未来一年的吃饭问题。

光有钱是没用的,曹智是带给丹阳一些军粮,但顶多也就够用三个月,曹智现在要免的是一年的田租税,这是不得了的事情,现在每个郡或是州,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田租税,没了这份大头,拿什么来养活zf官员,拿什么来养活日益庞大的军队。光靠那每人八个钱的“口税”曹智还要将两成,这么点收入是养不活这么多人的。

曹智的解决方案是“买!”,用他的话说,叫“刺激经济,拉动内买”。他主张用他们坚实的经济实力,向现有的市场高价收购粮食。当然这个价格是要在郡府能控制的范围内,实行升降。比如说,曹智设想先把目前的粮食价格提高百分之五到十,来向流动市场收购他们郡府人员和军队所必须的粮食。

第二百九十一章 承包责任制

祢衡等人基本听不懂曹智这个计划,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祢衡提出来了。既然把粮价提高了,那么有余粮想出售的人肯定会把粮食买给愿意出高价的人,但粮价提高了,其他的生活物品都会随之涨价,老百姓手上的钱不就贬值了吗?穷人还是穷人,并没有改变什么。

曹智没想到这个古代祢衡真是个歪才,连现代经济体系都能这么快领悟。曹智向他解释说:“祢衡你说的太对了,我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有目的性的让货币贬值。”

杜濩等人一听主公又说了他们更听不懂的新名词,一时倒是没太多惊讶的表情,只是静待着曹智接下来的解释。

曹智的意思很明确,他的目标是要减轻无地老百姓面前困苦的生活现状,但不是要让穷人变富人,更不是要让他们好逸恶劳,甚至一夜暴富。曹智的目标是让这些人继续能扎根在土地上,为个高额的粮价收益,更努力的耕耘,去种更多的粮食,这样就可能除去自身消耗后有更多的余粮买给郡府,再拿换来的钱去购买其他一些生活用品。其实最终这些老百姓并没有真正的富裕起来,只是提高了些许生活质量和减轻了一些的赋税压力。

并且曹智以古代第一流通商品——粮食,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是再理想不过的了。东汉末年,经济状态基本处在崩溃边缘,或则可以说在汉灵帝时期东汉经济已经崩溃了。要发展就必须把经济调动起来,从新使商品大量流通,才能在短时期内使经济恢复生机。

实事证明曹智的计划是成功的,不但丹阳城内有存粮的地主、豪绅看到丹阳郡府的收粮价这么高,纷纷拿出余粮换钱。消息一传出还吸引了临近各郡、各州的粮商把粮食贩卖到丹阳来,曹智不得不在丹阳各县都设立收购点,以缓解只在宛陵县郡府收购点的排长队现象。

同时,这样的涨价方法可以有效的抑制其他各郡各州和你抢购粮食,很好的保护了本地粮食不外流的情况下,还吸引了外来粮源。

粮价一高也带动了其它商品的动销,商品动销的好了,来不及做了,供不应求了,价格也就随之水涨船高般的涨上去了。那样富人们、地主们从粮价上得到了高额的利润,这些利润同样会花费在其他高额利润的商品上,等于是没多赚,只是在这一循环中加速了货币和商品的流通。

同样,无地的农民免除了一年的田赋,看上去是手中的钱粮多出来了,但物价涨了,他在买生活必须品时也就把手中多出来的那部分钱消耗掉了。只是在心里上他们是快乐的,并且提高了一定的生活质量。比如说,以前吃不饱的农夫,现在最起码全家能吃饱了。以前买不起头绳的农家姑娘们,现在能扯上二尺红头绳了。

但最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官府,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了,大头的田赋是没了,但其他税收随着其他行业的复苏而收益颇丰。

临近的郡州看到丹阳如此不要脸的收粮手段,也不是没动作,徐州的陶谦一听说新任丹阳太守在抬高粮价,就遣了薛礼也来抢购粮食。初时,丹阳长百分之五时,他们还能勉强跟上,后来曹智一下提高到百分之十五时,陶谦跟不上了。陶谦搞不懂这新任丹阳太守这么会有这么多钱,听他的属下薛礼回报,丹阳各县设立的买卖粮食处都是用现钱支付,一手交粮一手交钱,决不拖欠,童叟无欺,所以才会吸引那么多人去卖粮。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通常情况下各县各郡各州在支付给老百姓应得的钱粮上向来都是要拖欠的,有的甚至直接懒帐不还,或是zf跨台干脆消失了债务人,所以老百姓在和官府做买卖时总是提心调胆,基本采取不信任态度。

于是,曹智就采取现金交易方式,许褚、王平、朴胡﹑袁约和后来到的乐进轮流负责压运大批钱财辗转于丹阳各县。祢衡、杜濩等也都被派往丹阳各县监督各县官员安价安量的收粮,并把收购到的粮食及时运回郡府。

短短一个月,曹智就收购到了够郡府运作一年的粮食畜备。有了渡过一年免田租税的足够粮草曹智还设想在明年可不可施行〃承包责任制〃。

祢衡、杜等人当然一时没听明白〃承包责任制〃是什么意思,曹智跟他们一解释,祢衡又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