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揖让进退的姿态,与街上那群沐猴而冠的"
高官"
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何为衣冠禽兽,何为真正的汉家气象。
远处,王隆、刘安世、徐咸三位老臣不约而同地摸了摸袖中的竹简——那上面写着《汉官旧仪》《未央宫制》和《请复汉制疏》。
然后摇头的摇头,叹气的叹气。
甚至不忍直视,都想退下去,不再看了。
就在这时城门大开,刘秀率部下整齐走出。
洛阳城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时,青石御道上传来整齐的甲叶碰撞声。
百姓们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连方才还在撕书的老儒生都停下了动作。
司隶校尉刘秀身着皂色深衣稳步而出,衣领袖口以暗红色锦缎滚边,腰间革带上悬着鎏金铜印——正是秩比二千石的司隶校尉官印。
他头戴进贤冠,冠前横贯的簪笔随着步伐微微颤动,冠侧垂下的青绶带在晨风中轻扬,与腰间佩玉的组绶交相辉映。
"
《汉官仪》载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老博士的声音在人群中轻轻回荡。
刘秀身后,冯异着绛色武官服,犀甲上漆绘的獬豸纹彰显司法威严;邓禹冠上的鹖羽轻颤,手中捧着记录仪注的简册;铫期执金吾杖在前开道,杖首铜虎怒目圆睁。
三十名缇骑分列两侧,人人着皂衣,持棨戟,腰间铜印在朝阳下泛着沉稳的光泽。
最令人称道的是队伍行进间的韵律。
每七步一顿,佩玉相击发出清越声响;每二十一步止,革靴踏地如闷雷滚过。
那些太学生跟在队尾,虽不着官服,但整齐的深衣曲裾与统一的揖让姿态,自成一道风景。
王隆眯起眼睛细看,突然发现刘秀腰间组佩的玄机——五枚玉璜以赤绳串联,行走时上璜不碰下璜,正是《礼记》记载的"
君子之步"
。
"
好一个举足容重!
"
徐咸忍不住击节,"
这才是真懂《汉官旧仪》的。
"
当队伍行至城南市集时,刘秀突然驻足,向路旁一位白发老妪拱手行礼。
原来那老妇人的儿子战死在小长安聚,刘秀每月都派人送米粮。
此刻老妇人颤巍巍还礼时,刘秀的冠缨纹丝不动,深衣下摆如水平展——这一揖的弧度,恰是《仪礼》中记载的"
士相见之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