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曾国藩与胡雪岩的智慧读后感 > 第十三章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之慧(第2页)

第十三章 胡雪岩的因人致用之慧(第2页)

说起来,胡雪岩尽管拥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人才,处置不当,同样不会有什么帮助。但他坚持“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根据个人能力与专长给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以尽所能大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如古应春懂洋文,了解洋行,善于和洋商打交道,胡雪岩便在与洋人有关系的生意比如生丝销洋庄、贩运军火等的运作上完全倚重他;尤五掌握着漕帮势力,熟悉帮会情况,胡雪岩就让他主持杭州经松江到上海一路的丝、粮水运;老张老实本分、人缘好,胡雪岩就让他当丝行老板;陈世龙年轻机灵,胡雪岩就教他在江湖上奔走往来;黄仪是丝行的“档手”,老张驾驭不了、胡雪岩又鞭长莫及,但黄仪文字功夫好,胡雪岩便要召他到自己身边当“文书”;杭州城一个老更夫,胡雪岩看中他忠于职守的精神,便聘请他来看守自己商号的仓库。这不都是很合适的人事安排么?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这里面确实隐藏着很深的用人的学问,大才小用,对人才是一种委屈,也不可能激发出人才的积极性,而小才大用,才力不够,不仅不能胜任交给他的工作,还极有可能使生意受损。相反,用得合适,即使如刘不才这样的不成器的篾片,也能起到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生意场上,人才的延揽是重要的,而给自己手下的人才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则史显出一个咸大事者的见识与眼光。胡雪岩正因为有了这种眼光,才能使自己在生意场上处处有人相助。而如何因人而异,如何用人专长,这也是每个领导者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以财揽才,以欲从人

做生意要人才,要帮手,但怎样才能招揽到优秀的人才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给予物质奖励。胡雪岩深谙其中之妙,他延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财买才,以财揽才。他这种“以欲从人”的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为胡氏商业王国死而后已。

以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吸引人才,激励其发奋工作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胡雪岩决定让原大源钱庄的一般伙计刘庆生来担当“档手”。一年二百两银子,实在是高薪延聘,连刘庆生都感到这实在是太慷慨了。

但这一慷慨,也着实厉害得很。

首先,它一下子就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他气派地将二百两银子的预付薪水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一下子便激动不已,他对胡雪岩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这意味着胡雪岩的银钱一下子就买下了刘庆生的一颗忠心。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正如胡雪岩为刘庆生打算的,有了这一年二百两银子,可以将留在家乡的高堂妻儿接来杭州,上可孝敬于父母,下可尽责于儿女,这样就再无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能倾尽全力照顾钱庄生意了。而且,手里有了钱,“心思可以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个把主意,自然就高明了。”

不用说,就是此一慷慨之举,胡雪岩便得到了一个确实有能力,也确实是忠心耿耿的帮手,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他几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胡雪岩非常注意运用物质利益笼络人心的手段。阜康银号业务发达后,在通都大衙遍设分号,据陈代卿《慎节斋文存》记载,每当胡雪岩雇佣号友时,“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界之,俾无内顾忧。”这样,一则使雇员专心致志,二则使他们感恩戴德,干起活来,自然更卖力。胡雪岩进行利益驱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红利均沾,一是人股合伙。对于没有资本的伙计,采取根据经营好坏,年底分红的方式。对于有本钱者采取人股合伙的方式。如资本者老张就采取分红方式,在河道上颇有影响的尤五采取人股方式,使大家都有好处可得,并把各自的利害得失与胡雪岩捆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样,为胡雪岩效力也是为自己效力,为自己奔波也是为胡雪岩奔波,真所谓“祸福同当”。

胡雪岩对有功者,特设“功劳股”,这是从盈利中抽出的一份特别红利,专门奖给对胡氏事业有贡献的人。功劳股是永久性的,一直可以拿到本人去世为止。有位叫孙永康的年轻药工就曾获得此项奖励。有一次,胡庆余堂对面一排商店失火,火势迅速蔓延,眼看无情的火焰扑向胡庆余堂门前的两块金字招牌,孙庆康毫不犹豫地用一桶冷水将全身淋湿,迅速冲进火场,抢出招牌,头发、眉毛都让火烧掉了,胡雪岩闻讯,立即当众宣布给孙永康一份“功劳股”。

他的做法,既有人情,又有远见。胡雪岩不惜重金地招揽人才。在他看来,以财揽才就如将钱买货,货好价必高,值得重金揽得的人也必是忠心而得力的人,他曾说:“眼光要好,人要靠得住,薪水不妨多送,一分钱一分货,用人也是一样。”他说用人和买物一样,“一分钱,一分货”,话是糙点但理却不糙。同时,胡雪岩也从不以自己生意的赚赔来决定给自己手下人报酬的多寡,无论赚赔,即使自己所剩无几甚至吃“宕账”,该付出的也绝对是一分不少。

进而,更可贵的是胡雪岩在对人的问题上从来不吝惜钱财,显示出他对人的一种真正的尊重。比如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设有“养俸”、“阴俸”两种规矩。“养俸”,类似我们今天的所谓退休金。胡庆余堂上自“阿大”、档手,下到采买、药工以及站柜台的伙计,只要不是中途辞职或者被辞退,年老体弱无法继续工作之后,仍由胡庆余堂发放原薪,直至去世。而所谓“阴俸”,则是胡庆余堂的雇员去世以后给他们的家属的抚恤金。这当然是针对那些为胡庆余堂的生意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的雇员。胡雪岩规定,这一部分雇员去世以后,他们在世时的薪金,以折扣的方式继续发放给他们的家属,直至这些家属们有能力维持与该雇员在世时相同的生活水平为止。如此优厚的待遇,对于那些雇员们的影响,也就不问可知了。

胡雪岩的这种不惜重金聘人才的思想,在他的经商过程中收到了卓著的成效,也给后来人以很大的影响。后来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享有“中国企业大王”美称的刘鸿生,就是一个以高薪寻高才的典型。

刘鸿生创业之初,看好了火柴行业,办起了一家鸿生火柴公司。

企业办起来了,但是,由于技术、销售、管理等五个环节,没有可靠的人才,往往还会中途夭折。因而,当企业在某一环节急需特殊人才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以重金聘用专门人才,也成为刘鸿生的一个妙招。

鸿生火柴厂初期生产的产品,存在着两个缺点:一、火柴药头受潮后要脱落;二、火柴盒子的磷边很容易磨损。因为存在这两个缺点,很难与优质的外国火柴开展竞争。怎么办?刘鸿生四下访问,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林天骥。他留学美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沪江大学教授。他不惜“三顾茅庐”,不惜以一千元月薪的重金,热情邀请林教授兼任火柴厂工程师。而当时,学徒的薪金每月只有二三元,普通工人只有十来元,他本人的月薪也不足一千元。一个普通工程师兼职得到一千元月薪,在那时华商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足以体现刘鸿生的人才观。当然,拿了相当于2万多斤大米月薪的林教授,没有辜负刘鸿生的厚望,用半年时间,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不但使鸿生火柴在国内立住了脚,还能远销到东南亚。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刘鸿生买进了倒闭的“中国第一毛纺厂”,改名为裕华毛绒纺织品公司(后又改名为章华毛绒纺织品公司)。这个公司自开工之后,由于管理者不得法,一路亏损,撤换了经理,仍旧亏损。一连换了四任经理,还是不能挽回惨局。他看到症结所在,于是,在报上登广告,许以20万元天文数字的酬金,招聘能扭亏为盈的高才。这么高价格招聘人才,在当时是开先河的,社会各界为之轰动。有个叫程彭年的企业家揭了榜。程彭年走马上任,大胆改革,苦研技术,猛拓销路。一二年之后,企业终于走出泥潭,出现盈利。刘鸿生没有悔约,爽然给他凹万酬金。

这样的重金招聘,使刘鸿生爱才识才的名声传播在外,招来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助企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使刘鸿生得到了“中国企业大王”的美誉。

我们常说有钱要花在刀刃上,在生意场上,得力的人才当然是刀上之刃,为延揽人才,所花的重金也是值得的。

合理调度使用下属

“我请你们帮我的忙,自然当你们一家人看,祸福同当,把生意做好,大家都有好处。”这是胡雪岩的经商艺术,也是其过人的智慧。

胡雪岩常说,做生意一是要齐心,二是要人缘。这里的人缘主要是指外部的合作关系,而齐心,则是指内部雇员的上下一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如果一个商号不能上下一心,以至个个“乌鸡眼”似的你不服我,我鼓捣你,一盘散沙,绝对不可能有生意的兴隆和稳定的发展。

因此,一个做统帅的人,在调度和使用自己手下人的时候,如何既能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又能使他们很好地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是一个需要花费心力去细致考虑的问题。胡庆余堂开办之后,按照惯例,胡雪岩在药店设了一个“阿大”,也就是总经理,设了一个“阿二”,也就是副总经理。阿大全面负责药店的经营,阿二则专管药材的采买。因为药店经营物品的特殊性,所以药材的采买一般都是专人负责,且负责者一般独立决定采买事务并承担责任。这样一来,阿大、阿二也就难免会在药材的价格、质量上发生分歧以至产生矛盾、争执。

这一年,胡庆余堂的阿二从东北采购回一批虎骨、鹿茸、人参等贵重药材。由于边境战事,这一年的人参、虎骨等的质量虽不比往年好,但价格却比往年高出许多。而且,即使拿了银子,也要费好多功夫找到有存货的卖主。费了好大周折,才终于购得这批药店急需的药材。归途千里迢迢,且路面也不平静,一路晓行夜宿风餐雪饮,又吃了不少苦,人也消瘦了一圈。不料风尘仆仆回到杭州,验货的时候,阿二却因为价格问题受到阿大的指责。阿二心中自是不平,于是两人争执起来,最后一直吵到胡雪岩那里,请胡雪岩来评理裁判。

胡雪岩并没有对他们的争执做什么裁决,而是在各自作了一番安抚之后,留下他们吃晚饭。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胡雪岩首先举起酒杯向阿二敬酒,对他不辞辛劳,万里奔波,为药店购进这一大批急需的紧俏药材表示真诚的感谢。胡雪岩此举不仅使阿二大为感动,也一下子点醒了阿大,阿大也随着胡雪岩端起酒杯,就自己对于阿二的不体谅向他真诚道歉。一场争执,就在这一敬一受之间,化解得无影无踪。

而且,还不止此。争执化解之后,胡雪岩还根据药店经营的特殊性,对阿大、阿二各自的职责作了调整。胡雪岩认为,商场如战场,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阿二的工作性质本来就是属于外出独立任事,既然如此,他就应该有独立任事的职、责、权。于是,他打破药店设阿大、阿二,由阿大负责全盘的传统定规,确定由阿二独立全权负责采购药材,从价格、数量到质量的一应事宜,阿二直接对药店股东负责。这样一来,胡庆余堂等于是设了两个阿大,而事实上,后来胡庆余堂也确实索性将专管采购药材的阿二改称“进货阿大”。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如此调整,并没有出现通常可能出现的那种原来的阿大因自己的权力范围被缩小,而忌妒甚至怨恨阿二的状况,更没有出现那种所谓“一山二虎”的两虎相争,相反,两位阿大由于各自职责范围明确,反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且相互合作,关系倒是更加融洽了,将胡庆余堂的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这里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按药店的惯例,虽然阿二名义上是阿大的副手,但他的独立任事的职责特点,却使他事实上并不能直接受阿大的束缚,而需要作出决定并独立承担后果。按照原来的人事格局,阿大、阿二职务上的名分与实际承担的责、权不清不白地搅在一起,两人之间自然会产生矛盾,引发争执,弄不好相持不下,使矛盾越积越多,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大局。而如今将两人各自职责权限范围作了明确的划分,能够各行其权,而原来的阿大本来对药店经营方式的特殊性也十分熟悉,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相互之间不再发生直接的冲突,自然也就可以关系融洽、相互配合了。胡雪岩的见识确实了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