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件事引导得到,就能避免出现明朝那种空谈误国的事情重演,读书人会变得务实起来,让更多的人变成有真才实学的人。
秦牧也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要让大秦形成许许多多一流的智库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但他会努力通过经筵这项制度去引导,这件事可以说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治学态度,关系天大秦的兴衰。
所以秦牧对经筵的重视程度,超出大臣们的想象。
他把经筵的地点选在莫愁湖畔的西苑,除了朝中大臣外,各个学派的领军人物也都请了来。
比如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童心说的李贽的再传弟子谢经纶,以及江左学派、浙中学派、泰州学派、本色论,性灵说等学派的代表人物悉数被请到场。
另外象黄道周、刘宗周、朱舜水、黄宗羲、傅青主、罗万藻、顾炎武等等,更是一个不少,甚至连远在广西的王夫之,也被秦牧派人请了回来,场面十分盛大。
秦牧的御驾出三山门,驾临西苑。
二月的莫愁湖边,亭台楼阁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一派“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的宜人景色。
有幸前来参加经筵的文武大臣,以及各派学者,峨冠博带,衣着鲜明,见天子如此重视经筵,所在人无不欣然快慰,都准备凭借胸中所学,纵横捭阖,讲解经纶,引导天子治世。
然而包括秦牧在内,谁也没料到大秦的第一场经筵,会引发空前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影响之大,甚至被后世的学者冠以“龙武儒法道纵横之争”。
以儒治国,以法治国,或是无为而治,这涉及到国家最核心的治国思想的问题,在这场经筵上激烈碰撞。
其激烈程度,甚至让正在南海发生的声势浩大的海战为之失色
************************
PS:各位兄弟,对儒、法、道以及其它各家的看法如何?请到书评区发表自己的意见吧,也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参考。这是个大命题,中国各家学说博大精深,昊远自认学识有限,请大家提供深度见解。
最后求下月票,看这形势,俺快要被赶下榜单了,求大家月票支持!。
(未完待续……)
第704章 陛下可是要用法家治国
祝贺@Darkin2014成为天扬天下宗师,感谢支持,鞠躬!
*************************************************
春风习习,莫愁湖边海棠相间,堤岸垂柳,飞絮蒙蒙,碧波照人。
秦牧没有穿正式的帝王十二章,而是以比较轻松的常服参与这次经筵。这本来是想让经筵的气氛轻松一点,让大家能畅所欲言。
但整个经筵一经始,因为他随口发出的一个问题,很快就陷入了异常激烈的大论战。
秦牧问的是:“朕观始皇帝之后华夏两千年,可称之为盛世者,当属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不知众卿以为然否?”
这当然,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一向是历代文为所津津乐道的“榜样”,在坐在高官与学者自然没有持反对意见,纷纷表示赞同。
“然据朕所知,无论是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皆以黄老之术,换而言知,造就了华夏两个辉煌盛世的,皆是道家治世之术,这与当世独尊儒术似乎有些呃,在坐的诸位都是当世贤才,不二之选,可有能为朕释疑者?”
秦牧此语,犹犹疑疑,如末学后进在向宗师请教,但却在瞬间,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什么四书五经没人顾得去讲了,烟波澹荡的亭台楼阁边,一时静静寂寂,落针可闻。
毫无疑问,文景之治用的是黄老之术;
至于将唐初的贞观之治也定为黄老之术治世的成果,光是这项,立即就遭到了质疑。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黄道周,第一个就站出来说道:“陛下所言差矣。唐初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太宗贞观间,大力但导儒学,以陆德明与孔颖达两位儒学贤达教导太子承乾儒学经典,足见太宗对儒学之重视;
杜樊川亦言:国家自有天下已来,二百三十余年间,专用仁恕,每后刑罚。是以内难外难,作者相继。土地甲兵,权柄号令,尽非我有。终能擒之,此实恩泽慈爱,入人骨髓,俗厚风古,不可摇动。
由此可见,有唐一代,上到帝王。下到地方刺史及州县官员,在施政治民中多奉行儒家治国。是以,陛下说贞观盛世用的是黄老之术,臣实不敢苟同也。”
秦牧笑而不语。唐初了为加强统治推崇儒家这是事实。
但李唐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对道家的黄老之术尤为推崇,这也是事实。
王夫之虽然也是儒家弟子,但他是个唯物主义者。凡事讲实际,这一点正是秦牧欣赏他的原因,他徐徐说道:“贞观间是儒、释、道三教并重。”
这话很简短。但是事实。
有意思的是傅青主这个人,他是涉猎的是诸子百家,对道家也很推崇,还做过道士,他也站出来说道:“唐太宗在总结治世得失时曾言‘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白乐天亦曾有言‘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净之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