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时空之门1619老崔052 > 第55部分(第1页)

第55部分(第1页)

简单来说,常规的炼铁法,只能炼出生铁。然后再将生铁锻打脱碳,又或者用熟铁入炉加温渗碳炼成钢(即灌钢法)。这就需要两次加热。然而在明朝时,中国发明出炒钢法,不需要冷却再次加热即可生产出钢材来,降低了燃料消耗量并大幅增加了产量。

《天工开物》里面描述的炒铁炉,实际上就是欧洲人在18世纪后半期发明的搅炼炉。差别在于,欧洲的搅炼炉,通常使用熟铁棒或者钢棒搅炼,以烧去生铁中的碳,最后得到低碳熟铁。而中国使用柳木棍搅拌,搅拌的同时也会逐渐烧去柳木棍,这可以往生铁混入碳,或者说减低生铁去碳的速度。

藉由这个步骤,熟练的钢铁工人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控制成份,可以直接炒出含碳量低于生铁,却高于熟铁的钢来,甚至有机会炒出中碳钢与高碳钢。这种工艺方法就是炒钢。

唯一的问题是,欧洲的搅炼炉发明的虽然晚,但是百余年间持续向前发展。而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自清朝以后,几百年内不但没有多少发展,反而大幅倒退。

不过,古代的钢铁工业和近代的钢铁工业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近代钢铁工业的规模是巨大的。就单从一个炼钢的角度而言,想要练出钢来,不仅需要大量的生铁废钢等原材料,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焦炭,而且需要批量化的生产可以持续吹入炼钢炉的氧气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书辉就不仅需要教会工人们怎样使用从现代运来的炼钢设备,而且需要教会明朝末年的工人们,怎样使用近代化工业手段炼焦和制氧。这样一来,看起来基本合格的工人们,又变的知识储备不足了。

王书辉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炼铁厂开始规模化生产之后,那些工人就已经严重不足了。想要建立炼钢厂,王书辉只能再培养新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好在司马峰每个月不断的给王书辉提供上千个新人。这些新人在进入王府镇之后,已经在复兴军教官和教导员的管理下,进行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扫盲教育。

王书辉从三千多个新人中选拔了一千多个年纪轻,身体好,学习速度快的年轻人,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每天只需要接受基本的队列和综合体能训练。他们其余的时间则是在技术研修学校里接受工业技术教育。在这里,他们一边学习技术知识,一边通过王书辉提供的设备和材料,实践相关的技术。

到了1620年年末的时候,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学员就已经基本的掌握了,使用小型马丁炉炼钢的技术。学会这个技术,付出的代价是,复兴会下属的单个工业项目,首次出现工业事故死亡人数突破三位数。一千多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士兵,在掌握了马丁炉炼钢技术之后,只剩下不到八百个人了。

到了这一步,一直跟着王书辉学习的几个佛山的炼铁师傅,才彻底服气。在这之前,他们认为高炉炼铁虽然让人叹为观止,产量惊人。但是,他们却觉得,高炉炼铁不过是炼铁的设备更大,铁厂的规模更大而已。在技术上,他们只认为高炉炼铁是对他们原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良。在他们看来,只要有足够的人手,他们也能做到。

不过,当他们看到赤红色的钢水不大的功夫就变成一条条的钢坯,在钢铁厂的铸造车间,各种形状和用途的钢件和钢板被不停的被生产出来的时候,他们就彻底的服气了。

这几个人原本都是相当傲慢的。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炒钢的绝技。他们从来没产生过,可以把钢化成钢水直接加工的想法。即使有人想过这个点子,在开炉炼钢的条件下,也做不到把钢融化成钢水。

其实,王书辉自己也没把那八个四五十立方米的小高炉放在眼里。在现代社会,那都是早就被大量淘汰的极端落后的东西了。王书辉买了将近二十个四五十立方米的小高炉,每个炉子售价还不到一千元。

倒是小型的给学生教学实践用的小型炼钢马丁炉没有地方卖的。现代的小型炼钢炉都是电炉子。王书辉要的那种技术落后的,汉阳铁厂水准的炼钢炉的按比例缩小版的设备,只能到相关的生产企业去订做。那几个小型的马丁炉,倒是花了王书辉不少的钱。

焦炭厂,是土法上马的。明朝末年不存在环保问题,而是工业化不足的问题。所以,王书辉没有上马那种高大上的炼焦设备,也没交给技术员和工人对他们来说还相当复杂的炼焦工艺。而是直接领着建设兵团开展土法炼焦的工作。

所谓土法炼焦,实际上,明朝的砖窑工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环境保护的问题,土法炼焦在现代中国,明面上被严禁,但是在事实上还是到处都是。具体的做法就是,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直接加热部分)。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间接加热部分)。高温燃气流(800c〉则夹带着未燃尽的煤裂解物——化学产品排入大气。这个过程延续八到十一天,焦炭成熟。

简单的说,就是把可以用来炼焦的煤经简单洗选,堆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池子里,池子四周顶底都用耐火砖密封,让后点燃,经一段时间把煤气全部烧完,不再冒烟,就炼成焦炭了。

从1620年十月份开始,到1621年三月。在死掉了近五百人,伤残一百多人的情况下,王书辉终于在江北村工业基地建起了一个小型的炼钢厂。这座小型炼钢厂的日产量稳定在五到八吨上下。

到了这个时候,王书辉大批量生产锅驼机的先决条件终于达到了。明朝本土工厂的实用蒸汽机即将投入生产。

。。。

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业化1

王书辉最近的心情不是很好。【】‘‘‘‘要为几百条人命负责,绝对不可能是个可以心安理得的事情。

他知道,让完全没有基本的工业化概念的古代人,用生命,为自己这个穿越者的工业化中国的梦想买单,是很不人道的。但是他深刻的知道,哪怕需要用明末中国一半的人命,来满足中国工业的需要的话,他也绝对是毫不犹豫的。对他来说,这些中国工业化先驱们的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甚至就王书辉本人来说,如果有必要的话,自己也可以付出一条胳膊一条腿,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来买单。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一切。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大的王书辉知道,建国后几代中国人,为中国的工业化,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就以他长大的那座兵工厂来说,从建国到九十年代,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座兵工厂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爆炸,死亡人数在三千人到五千人之间。

至于那些因为操作事故丢掉胳膊,炸掉腿的老工人们,更是无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