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城的视角看来。
史迪威此人,虽然在练兵、后勤方面,确有其过人之处。
也确确实实是一个中国通,然而史迪威压根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
尤其是在大兵团作战指挥方面,根本就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外行人。
让这样的人去指挥远征军。
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于是,一个,是野心勃勃,想要大展拳脚的“外来和尚”
。
一个,是多疑猜忌,将兵权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的“绝对领袖”
。
两人之间。
事实上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种子。
而史迪威最无法忍受国民政府那低效、腐败的官僚体系。
他提出的许多现代化、合理化的改革建议。
总是会在各种“扯皮”
、“推诿”
和系统性的腐败中,被拖延,被架空,甚至被阳奉阴违。
常瑞元的视角来看史迪威,一个知道民国现状却又颇为理想的“自大狂”
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愤怒。
“史迪威之短视与专横,险毁中国抗日前途。
彼始终不明东方政治,乃西方干涉中国内政之最劣范例。”
这,与他那建功立业的野心,完全不相匹配。
而夹在这两个强势人物中间的杜聿明,则成了最可怜的“夹心饼干”
。
他一边,要对山城的命令,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违逆。
另一边,又要想尽办法,去平衡和缓和,常瑞元与史迪威之间,那日益恶化的糟糕关系。
这让他这个名义上的“远征军副总指挥”
,当得是束手束脚,心力交瘁。
双方之间的矛盾,楚云飞阅读过史迪威日记,也看过常瑞元的不少日记。
也清楚的知道史迪威确实并非完全助华作战。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和常瑞元并不冲突。
简单而言,双方的性格缺陷在相处过程之中被无限放大。
在胜利的时候,这种矛盾会被掩盖。
而一旦不作战,这种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而一旦作战失败,双方势必会走向决裂。
而现如今,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终于以一种最糟糕的方式,爆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