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吴国,苏澈的主要目标自然是荆州。
诸葛亮麾下大部分的人都是来自荆州,在这里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力,此刻有魏国大敌当前,与其投效魏国,那还不如投效蜀汉,这是很多荆州人的想法。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民心所向。
在这个时代,蜀汉的名声是很好的。
因为刘备是三国里唯一的一个不屠城的君主。
三国志记载:
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孙策攻打严白虎的时候,还没完全拿下江东,照样屠城了。
孙权同样如此,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孙权平定自己地盘的叛乱都可以屠城。
至于曹老板,屠城的次数那就更多了,前前后后,总共屠了五次城。
史书记载:遇曹操至,坑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曹不得进。引军从泗南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坑杀的人堵住了河水,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简单的描写,却是无数条人命。
而这,仅仅只是其中一次。
可刘备却一次城都没屠过。
携民渡江中,更是说出:“夫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何忍弃之?”
后世会有人说刘备是个伪君子,但在这个时代,刘备的评价和信誉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顺带着,连蜀汉的名声也变得非常不错。
得益于此,蜀汉的进攻占了不少便宜,大有一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觉了。
吴国本就处于内乱状态,面对魏国和蜀汉的联手,招架起来非常吃力。
孙权的应对和当初的魏国一样,派遣大将去抵抗诸葛亮和魏延,然后御驾亲征,去抵抗魏国的进攻。
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都没有将蜀汉当成第一对手,这也正常,毕竟国力在这里,可也正是如此,才给了苏澈偷鸡的机会。
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三年。
在这战争的泥潭中,三国的国力都在不断消耗。
虽说孙权作为著名的合淝经验包,可实力还是有一些的,他还真咬着牙,不断支撑了下来。
蜀汉和魏国的进展虽然有,但并没有顺利的攻占下吴国全境。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和苏澈的划水有关。
他虽然在攻占吴国,但相对于出了大力气的魏国而言,显然没那么用心。
苏澈每攻占一处土地,都开始迅速恢复正常的治理,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让崩坏的经济迅速恢复,相对于其他战火纷飞的城池,这边仿佛没有战争的影子,东吴人和蜀汉的军队互不侵犯,相敬如宾。
不少东吴人甚至从军加入蜀汉的军队,就为了建功立业。
而这,也正是诸葛亮的治军之法,苏澈可谓是完美继承了这一套风格。
如果说,魏国出了十份力,得到一份土地。
而蜀汉则是出了半份力,就能得到一份土地。
虽然一直在划水,但效率反而非常夸张。
蜀汉的国力消耗,也是三国中最少的一个。
在这战争的泥潭中,一直划水的蜀汉,保持着最好的状态。
久而久之,作为盟友的曹叡自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可魏国已经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再想抽身离开,显然是没那么简单的。
只能硬着头皮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