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忠诚,缺乏智慧,是一个“老好人”,难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智慧,没有忠诚,充其量是个“鬼机灵”,也难以成就大事。
多年前,徐州军分区司令员陈洛平同志要求他的子女:在他百年后将日本鬼子留在他体内的三块弹片取出来,世世代代传下去。
“三块弹片做遗产”的佳话,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感动了许许多多有良知的中国人。
这个故事铭刻在我的心中。随着岁月的流逝,蓦然回首,我本人也已是老之将至,那么,我将来要为子女、为社会留下一点什么遗产呢?
我的身体里没有弹片。啊,有了,那就是“忠诚”和“智慧”这两件珍宝!
是的,“忠诚”和“智慧”,是我身体里的“舍利”,是我成功的双翼,也是我生命的精和神。
假若诚如周围人们所说,我也能算作一个成功者的话,那么,我要坦诚地告诉世人:我是展开了“忠诚”和“智慧”的双翼,才飞入成功之门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健康真好
老人们常常感叹:“年轻真好!”破产后的人常常感叹:“有钱真好!”濒死者常常感叹:“活着真好!”患病的人常常感叹:“健康真好!”
人们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意识到曾经拥有的可贵。
让我们大家共同发出一声呼喊:“健康真好!”有病的,使自己健康起来;没病的,永远健康幸福!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纷纷对未来的百年盛景描绘着、猜测着。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有过一段精彩的语录:“我们现代是一个什么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很多提法,现在是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我再加一句:21世纪是长寿时代。”
随着整个世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医疗水平急速提高,在没有特殊灾难发生的情况下,安南先生所预测的“长寿时代”应该是不错的。
在文明社会里,差不多所有的人都祈盼长寿,每个家庭都把长寿老者作为家庭的骄傲,每个民族都把人均寿龄的增长作为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数。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光荣传统,已经成为社会美德!仅汉字中“寿”字的写法就有百种之多!
但是,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一个要害问题:假若老人长寿却并不健康,抑或健康却并不幸福,那么,“长寿”对于个人来说岂不成了“遭罪”?对于家庭来说,岂不成为“累赘”?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在进入老龄化的今天,岂不成为社会前进的“羁绊”?
我们祝福老人“长寿”,指的就是“健康长寿”,实质是“幸福健康长寿”。
老人要健康长寿,中年人要健康拼搏,青少年要健康成长,无疑,每一个人都需要“健康”。有了健康,才会有其他的名誉、地位、财富之说,人的价值才可以无限大;失去了健康,其他的一切便都毫无意义了。
人们在用这样的话说服自己,也反复用同样的话劝勉朋友。一个简单的比喻便说明了一个深奥的哲理,没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疑义,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惜的是,这个真理往往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聊时的慨叹,一旦投入到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便统统抛诸脑后了。
在我年轻的时候,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在边疆地区的土炕上,与当地的干部、与广大贫下中农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感人肺腑的事迹,动情地声泪俱下。一名平凡的、非凡的英雄形象,高高地矗立在我的面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亲民、忠诚、刚毅的品格,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真可谓“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
“焦裕禄,好人啊!”我对这名好人的崇敬是永恒的。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他的“怨”也逐渐加深: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什么非要抱病坚持工作?
当一场大火烧起来的时候,当一次大水肆虐的时候,当一场战斗搏杀的时候,当一次矿难抢救的时候,往往都有英雄献身,突发事件激起他们体内不可控制的潜能,最后长眠于自己坚守的岗位上……如同我们的圣母女娲,为着补天而气血耗尽、身心交瘁,倒下的身躯化作山峦,其臂高举,仍作补天之状。
而改变兰考的穷苦面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设若焦裕禄同志不要把革命当作“拼命”,在发现自己患病之后,能珍惜自己的健康,将工作安排给他的战友,安心治疗等待康复,然后再重返岗位,不仅是他个人的幸福,简直是兰考之幸、河南之幸、民族之幸!
那些忧国忧民、殚思竭虑、无私奉献的人们,请听我说,健康真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的民族在经受了一次“文化大革命”之后,从噩梦中醒来,政治的春天来到了,科学的春天也到了!我们这些戴着红领巾和团徽长大的中年知识分子,报国有门,全然焕发了青春,将多年以来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仇恨、报国无门的惆怅、挫折厄运带来的痛苦,统统化作“跟着党中央、努力奔四化”的信心和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拼搏、再拼搏,奉献、奉献、再奉献,与此同时各种媒体也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报道中年知识分子不幸英年早逝的噩耗。
当时真苦啊!我们自编了一段顺口溜聊以自嘲:“中年好,中年好,干得多,挣得少。上有老,下有小,没有钱,两口吵,解决不了找领导,领导直夸好、好、好,得到鼓励继续跑!”
当时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当属陈景润了。他身心交瘁地探索着数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试图为我们的民族、为科学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钻石,终于对“1+2”进行翔实证明,被称为“陈氏定理”。
遗憾的是,陈景润这个世界顶级的大数学家,在健康知识方面却是一个“文盲”,他过分透支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试想,不要说长寿了,就是陈景润只活到中国人寿龄的平均值,我想他也一定能解开哥德巴赫猜想的“1+1”命题。
那些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工作的狂人们,请听我说,健康真好!
最近几年,我试图将演讲口才术、企业策划术、做人处事术和智力开发术融为一体,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安魂”,建立起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且担任了一些企业的顾问,与企业家们有了较多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