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由于这个时候,已经是清廷末期,吏治腐败,清廷的政策根本无法完全落实到位。
无权无势的杨举人,根本就享受不到清朝最后的余晖优待。
虽然清廷没废除科举制度之前,杨举人也不一定能做官。
说到举人做官,清朝有三种入仕渠道,大致分为拣选、截取和大挑三个方面。
清初时,由于战乱不断,朝廷急需用人。因此对科举中式者入仕实行的是授职从优,当时进士授职,有二甲授参议(布、按二司属官),三甲授知府,这在清代历史上极为罕见的。
同时,对于举人的授职也很优待,准许举人会试不第后,考授推官、知县、通判等官。
这些官职都不低。
不过也就是清朝初期才有。
顺治九年的时候,吏部规定,举人三科不第者可以参加拣选,并以推官、知州、知县考用。
而到了顺治十六年的时候,由于进士出身者人数增多,规定举人五科不第者,方可参加吏部拣选,并停授知州,以推官、知县考用。
但到了康熙后期,举人拣选的门槛再次抬高,只能以知县、教职选用。
雍正元年,开始实行举人截取制度。
截取是清代用官的方式之一,即以一定的资格、条件(如食俸年限,科举名次等)为标准,按录用人数依次选取。
具体实施的情况,就是按照吏部的规定,挑选年力精壮、可堪大用者任知县、教职,并让各省督抚依名次先后,汇造总册,呈吏部铨选。
举人虽然可以授职,但比起进士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不论是拣选还是截取,只是先注册在桉,真正授职还有一段时间。至乾隆六年,进士候选者已经排到了乾隆元年,而举人候选者却排在了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说,乾隆六年的时候,还有康熙五十三年的候补举人尚未授职。
杨举人无权无势,想要通过拣选还是截取进入仕途的话,那真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至于另一种入仕途径——大挑!
大挑,数年举行一次,有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的,由吏部主持,在参加的大挑的举人中选取十数人或数十人予以实授。
但大挑的形式比较奇葩,参加大挑的举人比的不是文章和实际能力,而是以体型样貌为主要标准。如果通俗的理解,可以认为是一场“选美大会”。
杨举人长得那么寒酸,想要通过【选美】当上官员,那除非是相关官员眼瞎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不管这么说。
只要朝廷没有废除科举制度,杨举人终有机会当官。
但现在,朝廷废除了科举制度,杨举人就什么都没机会了。
杨举人感觉人生失去了意义,所以就终日借酒浇愁了!
……………………………………………………………………………………………………………………………………
白日里喧闹的东升镇,如今早已经陷入静寂之中。
只有时不时从哪个角落传来的狗吠猫叫声音,让这夜里平添一丝毛骨悚然。
哦,杨举人已经是一个醉猫了。
这声音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
那就算了。
只见杨举人东倒西歪,拿着酒瓶闷了一口后,醉眼醺醺地道,“众人皆醉,我何必独醒!”
“众人皆醒,我何妨独醉!”
说着,杨举人又闷了一口酒,美美地打了一个嗝,然后不小心摔了一跤,头嗑在一个尖锐的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