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缜当上首辅的第三个月,京城突然出现了一份新鲜玩意儿——《大?明日报》。
起初,百官都没当回事。
“不过?是些市井趣闻,诗词歌赋,能成什么气候?”
可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错了。
“地方政绩榜”——某地知府修桥铺路、某县县令减免杂税,皆列其上。
“怎么上榜的全是温党的人?!”
“废话,你?不干实事,凭什么让你?上榜?”
某地豪强欺压百姓,某官员纵容亲属强占民田,皆以“某地”“某官”代称,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
“这?他娘的不是含沙射影吗?!”
“温缜!你?这?是诽谤!”
“诽谤?报纸上写你?名?字了?”
“新政解读”——用白话解释朝廷政令,让百姓知道?“借粮低息”“商税新规”到底是怎么回事。
以前?糊弄百姓的那套行不通了。
“温缜!你?办报纸,是想操控舆论吗?!”某御史怒斥。
温缜看着他,不就是吵架,他还吵不赢他们?“御史言官可风闻奏事,百姓就不能听听天下事?”
百官非常抓狂,骂又骂不过?,禁又禁不掉。
“陛下,此报蛊惑民心,当禁!”某侍郎上奏。
朱见深淡淡一句:“爱卿是怕百姓知道?什么吗?”
侍郎当场闭嘴。
“我们也办报!”保守派咬牙反击,结果他们的报纸写得晦涩难懂,百姓根本不买,印出来全堆在库房吃灰。
茶楼酒肆,说书人拿着《大?明日报》侃侃而谈,百姓听得津津有味。
田间地头,老农拿着报纸问里长?:“朝廷说借粮只收一成利,真?的假的?”
甚至有人把?报纸上的某贪官故事编成戏文,在市井巡演,在古代这?名?声比命重的时代,气得当事官员吐血三升。
温缜还干了一件事——在报纸上登商号广告,收银子!
“江南丝绸,限时优惠!”
“京城老字号药铺,货真?价实!”
商人蜂拥而至,争相投钱。结果,《大?明日报》不仅没花朝廷一分钱,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温首辅,您这?是……与民争利啊!”户部官员痛心疾首。
温缜笑眯眯道?:“银子进了国库,怎么叫争利?这?叫开源。”
几年后,大?明上下——
官员不敢再?明目张胆贪腐,因为怕上报纸。百姓对朝廷政令一清二楚,再?也骗不了。商贾踊跃交税,因为报纸上会登“纳税光荣榜”。
而温缜,依旧笑着站在朝堂上,深藏功与名?。变法?什么变法?我可什么都没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