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和你一起的。”
“不过我可以把我记得写下来给你。”姜宁忽地说道:“趁着还在我脑子里。”
再过一两年,说不定他就都忘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先写下来,派不派得上用场再说。
卫长昀失笑,“那一会儿看书时,你坐旁边写。”
早饭是煮的面,拿昨天的菜当汤底,吃起来味道足,姜宁昨晚吃得少,早上又消耗了一番,难得吃光了一大碗面。
等坐下时,都觉得有点撑得慌。
小小和小宝在院子里玩,朱红又闲不住开始找事做,一会儿打扫,一边把院子里开垦出的那一小块地挖了挖,打算种点葱蒜和白菜。
姜宁和卫长昀待在屋里,一个看书一个写,不时跟对方说话。
等到用过午饭,两人就一起出门了。
出门前,小小和小宝拿着喜糖,成功跟隔壁那两家的小孩玩到一起,正在树下扔石子玩。
“明天你要去看严先生,是不是要备礼?”姜宁问:“笔墨还是书会好一些?”
卫长昀看有小孩冲过来,伸手护了下,“不用。”
姜宁“哎”了声,“又不是讨好或者行贿,怎么连笔墨这些都不收吗?”
卫长昀摇头,担心他误会自己的意思,“严先生不收这些东西,逢年过节都不收的。”
“原是这样。”姜宁倒不会多想,毕竟他没有士农工商的思维,觉得商人在底层。
什么上九流、下九流在他这里,只要是凭自己的脑子和力气挣钱,都一个样。
不犯法、不伤害别人就行。
“那就随便逛逛,正好看看镇上有没有什么新的摊子。”姜宁拉着卫长昀,“算起来,是该好好想想小吃摊的事了。”
如今开销增加,必然不能和以前一样,靠着小吃摊那点收入过日子。
至于易安楼的分成,到年中正好一年,也不剩下几个月的时间。
加起来至多有十两银子,也就酸汤那儿还算是个固定收入,其他的都很随机。
“在门口支起摊子的话,要不要做食肆?”卫长昀问道:“原本你也有想盘一间铺子的想法,铺子暂时盘不下来,不如自己做一个小食肆,和面摊、包子摊一样。”
“那得去官府衙门申请是吗?”姜宁听了,倒不急着同意,“要官府开了凭证,我才能开。”
卫长昀点头,“是要凭证,但各地都有自己的行会,向行会那边申报,行会自会向衙门递去文书,等衙门批复就能开业。”
姜宁好奇道:“那永安镇的行会是谁主持?”
卫长昀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不用说,姜宁立即明白了。
永安镇上大小商户不少家,数得上前列的就醉仙楼和易安楼,还有一家客栈,其他的米粮油行,都是单一买卖。
行会不管是谁主持,顾家都一定说得上话。
姜宁摇头叹了一声,“想不到当初那一锅土豆片,可帮了大忙,不然在这里抓瞎,连门道都摸不着。”
卫长昀牵着他往东街去,“顾家在永安镇的确声望颇高,不过顾苗父亲常年不在,想要入行会,得提前上门拜访,不然错过的话,他引荐不了,顾苗年轻,怕其他人不服。”
闻言姜宁点头,“那一会儿回家,我拟一个详细的经营想法出来,也好有个凭据,不然人家怎么信我能好好做生意。”
卖什么,怎么卖,都得详细写明。
开门做生意,不就是得清清楚楚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