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12:手部抓握特写(2。3秒)”
“镜头15:俯瞰城市全景(1。8秒)”
还旁边还特别标注着“此处切换需配合心跳声效渐强”。
继续往下翻,到了沙尘暴追击段落时,他干脆坐直了身体,指尖沿着分镜里的动线慢慢移动:
黄沙漫天的废弃市场被分成了三重层次:
近景是伊森亨特沾满沙尘的袖口特写;
中景是他在货摊间穿梭的侧身剪影;
远景则是滚滚沙尘吞噬街道的壮阔画面。
每个爆破点都用橙色虚线框标出,旁边用红色小字写着“摄影机位距爆破点15米,采用高速快门11000s”。
甚至连风沙掠过演员面部的特写都做了三种方案:
“方案A:侧光突出沙尘颗粒”;
“方案B:逆光勾勒面部轮廓”;
“方案C:柔光削弱风沙刺眼感”,便利贴上还补充了“可根据当日实际风沙强度调整”。
随着分镜稿的翻阅,一幕幕画面在张辰脑海中呈现,这可比自己刚才的凭空幻想要具体的多。
看到这里,阿汤哥已经惊为天人,张辰怎么可能将分镜细致到这种程度的,他没看勘景,怎么可能做到的?
随即,他像是想到了什么,赶忙看向走廊方向:“安娜,投递员说剧本是从哪寄过来的?”
“迪拜。”安娜这时候正好送水过来。
“难怪,难怪~”
看来张辰是亲自跑去迪拜勘景了,他就说嘛,不现场勘景怎么可能做出分镜剧本的。
“看来这次,我们真的能拍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了。”
接过安娜递来的水杯,阿汤哥一口饮尽。
想了想,他又摸出手机,找到张辰的号码。
电话接通,阿汤哥语气里都多了几分轻快:“张,你的分镜剧本我收到了,非常棒,尤其是迪拜塔的那段,是我见过最好的分镜稿~”
“哈哈,你满意就好,不枉我专门跑一趟~”
“你在哪?迪拜?”
“是的,迪拜塔还在装修,我表明了身份,找了迪拜旅游局,他们才带着我进去参观的,不然你以为那些数据我怎么来的?”
“你可真是个敬业的家伙~”
“和你这么个敬业的家伙合作,我不敬业不行啊~”
“哈哈~”
“好了,伙计,我得登机了,等我回到洛杉矶再详聊,对了,剧本我也一并寄给了华纳和派拉蒙,不过你手里的是手绘的原始版本,一定要保存好,回去后我要收回的~”
“哈哈,不可能,这是我的珍藏了~”
玩笑中,阿汤哥挂断了电话,心里对张辰大为满意,同时又想起一个人——大卫·埃里森。
在半年前的选角会议上,就是大卫·埃里森向他们强烈推荐了张辰,这个富二代别看是个纨绔,但还挺有眼光的。
当时他指着《飓风营救》告诉所有人,这人就是当今最好的动作片导演,《碟中谍4》我们应该找他执导。
像《碟中谍》这样的大IP,一般不会选择大导演,因为很容易造成成本暴涨。
不管是派拉蒙还是阿汤哥当时想的都是从刚冒头的导演中挖掘,至于怎么确认对方的能力,很简单,看他以往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叙事节奏和镜头把控能力就好了。
这两点没问题,这个人就大概率是合格的。